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中,開始期中考了,請問各位新進教授還OK嗎?你是否終於在前幾週知道真正的修課人數了呢?你是否發現從開學到現在你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學術研究工作,都在打雜呢?你是否開始接收到很多有關升等年限的提醒,計畫撰寫等令人焦慮的訊息呢?重點是你沒有研究助理幫你忙,一切得自己來對不對?
我們就把這些問題一個又一個地拿出來討論吧。
一、為什麼開學那麼久才知道一個班上有多少學生?
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台灣的高等教育就開始時興一種制度:「鼓勵你試吃吃到飽、可以買了又退貨、不滿意可申訴、而且不需要負什麼責任」。
無論是考大學、考研究所或選課,整個制度都在鼓勵與允許學生力行「到時候再說反正選擇很多」的思維。此種制度的產生其實是因應以下現象而產生的對策:
許多學生從國小唸到高中12年,仍然非常迷惘,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連選科系都是道聽塗說基於幻想,甚至連自己為什麼要考大學或考研究所都弄不清楚,只是被家長與社會期待推著往下走。正因為如此,為了怕學生選了課又不喜歡,只好讓他們有初選、第一次加退選、第二次加退選,還有異常處理的機會。
在這麼為學生權益設想並保留受教權的彈性時,課程設計的架構、教師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會破壞呢?我很少見到這樣的討論。既然不知道有多少學生來修課,有些老師索性在第一週就乾脆不上課,只點個名就算了。也就是說,扣掉期中期末考,一學期至多只上15週的課程。然後,都還沒上到什麼,就已經要期中考了。而且你會發現有不少學生會以「因為我是異常處理以後才來上課的,所以我甚麼都不知道」為由當成自己跟不上課程的藉口。
雖然是否到課和學習成效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但如果老師認為這影響了課程進行的品質(尤其是分組與專題討論),那麼就有必要在課程大綱上說明這方面的要求。
二、你會不會覺得半個學期以來在學術上一事無成?
你認為自己半個學期以來做了什麼學術研究工作嗎?還是都是靠博士班或是博後期間的成果在撐?相信有些非常優秀的新進助理教授已經因為優異的表現開始獲得學校的額外經費補助,也開始被找進一些群體型計畫、教學改善計畫、產業激勵計畫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是你是否已經進入狀況?或是忙著追「前情提要」?還是因為備課、開會、回覆便當要吃葷還是吃素、驗收、寫計畫書、想抓的期刊學校沒有訂,一天就忽然過去了?
新進助理教授還有一個必然會遇上的學術性任務就是「接受為數不少的演講邀約」。就像新人發片上通告一樣,製作單位想要敲你通告表示你很紅、研究領域有意思,所以最好不要推。新進人員也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廣結善緣,甚至讓其他學校機構的學生知道你的存在,也算是替未來的潛在學生與助理鋪路。但是好好地準備演講真的很花時間,如果初試啼聲效果不佳,在小圈圈中被下了一個「其實他也不怎麼樣」的評語,那就慘了。
所以就算再累再忙擠不出時間,這可能是開學到期中考之間最學術化,最能讓自己保持腦袋完好運作的活動了。
三、沒有研究生和助理,百廢待舉怎麼辦?
理工農醫科系的老師通常需要花上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整建立研究室的設備與人力規模。所以一開始什麼都要自己做。研究室要自己設計,研究室要自己打掃,報帳要自己來,所有的教育訓練(例如智財權、學術倫理、報帳)都要自己去。當然,研究要自己做,報告和計劃書要自己寫,某些公文要自己跑,若要上簽公文要自己擬。每天忙到一兩點才能睡是正常的。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以前在博士班指導教授的庇蔭之下,經費、人力、器材、空間、行政工作都有人打理得好好的,自己只要負責做研究和寫論文。現在一切都要自己來,也應該要自己來,日後才能深知研究室應該如何經營、人力如何調配、經費如何籌措,最重要的是,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任何行政流程上不合理,沒有效率的地方,才能在成為系、院、校級相關試務委員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改革。
喔對了,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慕新進老師之名而來,不管那些學生的程度好不好,請好好教他們。因為他們願意有那個勇氣在你設備不全、經費不多的時候加入你的研究室,或來投石問路,已經比多數學生有冒險性了。那樣的學生至少可以幫忙新進老師快速適應校園和週邊商圈的生活。
四、你會不會覺得書好難教?裝可愛也沒有用?
有些老師在進入大學教書之前已經有學界或業界的教學經驗,所以在教學上或許比較能夠駕輕就熟。然而為數不少的新進老師除了在研究所期間當過助教以外,幾乎沒有教學經驗與教學技巧。但是年輕就是本錢,據說年紀輕一點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比較容易拉近。上課講講笑話、聊聊電影、聊聊漫畫,據說在以前是有用的。但是最近聽到好多老師跟我說:「不管說甚麼學生都沒有反應好像全班都死掉一樣,我們教書真的要彩衣娛親嗎?」有時候我也承認有些老師上課真的好無聊,語氣平淡,一直放投影片,甚至自己對課程內容都不熟。但是,我倒不認為為了要讓學生活過來,就非要講一些五四三,或硬要「融入年輕人」(因為再怎麼學都不太像)。
不管什麼科系,學生最缺乏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夠精確描述自己已具備與不具備的能力,並產生求知的動力。或許多花點時間燃起學生快要壞光的好奇心,協助他們重組知識脈絡與技術需求是更重要的。至於上課方式,就看老師自己的本領與喜好吧。
五、天啊還要請導生吃飯是怎樣?
不少年輕老師都會問一個問題:「大學生不是法定的成年人嗎?為什麼還需要有個導師來照顧?」其實大學生也不見得認為他們真需要一個「導師」,但是因為多數大學並不把經費擺在諮商輔導體系的專業,把錢直接發下去給導師「自由利用」,所以導師的功能經常就只是聊備一格,除了在選課、休學的申請單上簽簽名,學生出包時作個樣子寫一個晤談紀錄,就剩下請學生吃飯。當然這是因為我們
整個社會都有媽寶化的傾向,所以才這麼需要有人動不動「關心你」,但是讓沒有諮商輔導專業的大學教授,來直接面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需求,真的是妥當的做法嗎?
每個學校都有「優良導師」的獎項設置,而優良導師據說在某些升等體系中是不無小補的。那麼應該要很積極的去「爭取」,營造「好老師」的形象嗎?我認為這是個人選擇。如果你認為我就是很愛跟學生在一起,我很愛指導他們的人生,我很喜歡當好爸爸或好媽媽,我認為沒有問題。但如果你認為他們都是成年人,不需要被亦步亦趨地指導,只需要在有困難的時候找導師談談尋求「大人」的建議,那也沒有問題。
六、接手行政工作是加分還是減分?
此事在各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學校習慣讓把行政工作交給年輕助理教授處理,而讓應該負責的行政人員閒得無事可做,而且把接手行政工作與否置入升等辦法之中。但有些學校則是讓新進助理教授專心建立研究與教學基礎,所以行政工作通常是由中堅世代的老師擔任,而且,在升等的體系中,行政服務的重要性一定遠小於學術研究與教學成果。
我想新進助理教授一般來說都很難對政策有甚麼建言或動搖的機會,但是我認為學術行政工作是一個服務學術社群的機會,許多學者在學術生涯的中期或末期都會回頭來服務自己所屬的社群,因為現在是教授治校,所以我們初入一個學校的時候所享受的行政服務,也是其他資深同仁所提供的。如果再有機會時回饋社群,不但是給自己的磨練,也是一種回饋。但是如果是為了爭取升等機會而汲汲營營加入決策圈?想辦法獲得一個行政職?順便得到主管加給呢?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從開學到期中考不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相信年輕助理教授們開始看到自己的學術生涯道路上的前景,但也開始見到坑洞、落石、坍方、還有土石流。到學期末的時候,我們再聊聊新進助理教授體驗衝擊以後的成長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