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0, 2020

【動物冷知識】東非4千億蝗蟲大軍蠢蠢欲動 台灣會被入侵嗎?

【動物冷知識】東非4千億蝗蟲大軍蠢蠢欲動 台灣會被入侵嗎?


 


近日東非地區爆發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將近4000億的蝗蟲大軍正鋪天蓋地而來,把大片農作吃個精光。
在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現在,如果6、7月還無法控制蝗災肆虐,在印度洋季風作用下,進入中國境內機率很高!
與此同時,因為中醫記載吃蝗蟲主治肺結核,引起中國網友在蝗災未到就開始討論如何吃蝗蟲,不過蝗蟲真的能吃嗎?
 圖/擷自<a href=中醫世家" title=" 圖/擷自中醫世家">
圖/擷自中醫世家
而如果蝗蟲大軍不幸入侵中國後,下一個危害到的會不會是台灣?
今天帽帽看動物冷知識就帶大家一起探討蝗災冷知識吧~


綠色的保護色,方便蝗蟲躲在草叢裡,不怕被天敵鳥類吃掉唷~


蝗蟲在群居高密度的刺激下,會生成苯乙腈,英文簡稱PAN。PAN是一種嗅覺警告訊號,會使他的天敵鳥類產生強大的排斥性,而當群居蝗蟲受到攻擊時,PAN又能透過CYP305M2轉化為具有劇毒的氰化氫HCN。
所以群居的蝗蟲是有毒的,即使沒有HCN,各國政府也是以噴灑農藥的手段,蝗蟲也漸漸產生耐藥性,所以不要去吃蝗災的蝗蟲,因為他們體內很有可能殘留了許多農藥毒素。


在人類科技文明發展越來越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地球負起責任,才能讓人類真正的永續發展。


蝗蟲是有本事跨海飛行的,不過沙漠飛蝗所需要的氣候與植被條件在海島型氣候的台灣並不存在,而且台灣現在連東亞飛蝗的蹤跡都不常見了,所以我們警惕,但不需要過度擔心~
參考連結:1234

Friday, February 14, 2020

德勒斯登大轟炸:納粹與德國極右派「變形記憶戰爭」的75年

德勒斯登大轟炸:納粹與德國極右派「變形記憶戰爭」的75年

2020/02/14 轉角24小時
2020年,是德國「德勒斯登大轟炸」75周年。這場盟軍空襲,奪走2萬5,000條...
2020年,是德國「德勒斯登大轟炸」75周年。這場盟軍空襲,奪走2萬5,000條性命。 圖/維基共享








【2020. 2. 14 德國
德勒斯登大轟炸:納粹與德國極右派「變形記憶戰爭」的75年

「一段戰爭記憶,兩種德國的各自表述。」1945年2月13日,盟軍轟炸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Dresden),重挫納粹並加速了二戰終結。但一連3天的猛烈空襲,卻也讓德勒斯登付出2萬5,000死的血腥代價。為了紀念德勒斯登大空襲75周年,周四有上萬市民在聖母大教堂外牽起了「和平人鏈」哀悼;然而作為戰後德國極右派的標誌堡壘,「『德勒斯登大轟炸』是否構成戰爭罪?實際死傷究竟多少?」卻從第三帝國時期開始至今,反覆遭到極右派渲染、強化「納粹受害者神話」,並成為各種意識形態爭奪詮釋的記憶戰場。在德國極右禁忌被打破的2020,更顯敏感。

「那是一個美好的初春日子。」今年已屆高齡87歲的德國前內政部長鮑姆(Gerhart Baum)向《南德意志報》(SZ)如此回憶1945年2月13日,盟軍空襲前的平民日常。當時的鮑姆才12歲,眼看第三帝國氣數將盡,二戰就要結束,一切或將春暖花開。

13日晚上,鮑姆剛整理好學校的東西,甚至為隔日的狂歡節準備了煙囪工人服。但沒人料到的是,入夜後的9點45分,突如其來的英國皇家空軍機隊,對德勒斯登發動了第一波的大空襲。


1945年2月13日晚上,英國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向德勒斯登展開夜襲。 圖...
1945年2月13日晚上,英國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向德勒斯登展開夜襲。 圖/維基共享
從13日到15日,3天的猛烈空襲,讓德勒斯登全市大半面目全非。 圖/美聯社
從13日到15日,3天的猛烈空襲,讓德勒斯登全市大半面目全非。 圖/美聯社








「這對我們來說完全出乎意料。在這之前只有過幾次小型空襲行動,我們想著戰爭就要結束,蘇聯紅軍很快就來了,德勒斯登應該能逃過一劫。」但沒人預料到,德勒斯登無預警地成為盟軍的空襲標的。

從13日一直到15日,英美聯軍一連三天、千餘噸的炸彈轟炸,讓德勒斯登變成一片火海灰燼,大部分城區都遭到波及,薩克森王國的歷史宮殿茨溫格宮(Zwinger)、德勒斯登聖母教堂(Dresdner Frauenkirche)等建築慘遭摧毀,滿目瘡痍。

根據戰後德勒斯登市委託歷史調查委員會於2010年公開的報告,德勒斯登大空襲至少造成2萬5,000人死亡,但更精確的數字卻因戰事混亂、屍體辨識、身分確認等現實困難,一直難有定論。

德勒斯登大大轟炸過後半年,打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並以納粹德國的全面潰敗作收。但直到75年後的今日,「德勒斯登大空襲」在德國依然是極具爭議的「記憶戰場」。



德勒斯登大大轟炸過後半年,打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並以納粹德國的全面潰...
德勒斯登大大轟炸過後半年,打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並以納粹德國的全面潰敗作收。 圖/美聯社
德勒斯登大空襲至少造成2萬5,000人死亡,但更精確的數字卻因戰事混亂、屍體辨識...
德勒斯登大空襲至少造成2萬5,000人死亡,但更精確的數字卻因戰事混亂、屍體辨識、身分確認等現實困難,一直難有定論。 圖/維基共享








「關於 #德勒斯登:那場災難簡直無法衡量,盟軍對塞滿難民的城市發動襲擊就是戰爭罪。親愛的媒體,你們怎麼就閉嘴不說了啊?沒膽講真話!」德勒斯登大空襲75周年前夕,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主席楚帕拉(Tino Chrupalla)在Twitter上如此砲轟,並聲稱該次空襲「造成約10萬人喪命」。

盟軍空襲德勒斯登是否犯下戰爭罪?實際死傷人數多少?輿論一直存在爭辯。盟軍行動的確造成大量死傷,但在2010年歷史委員會的研究確認下,主流歷史學界與媒體輿論皆公認死亡人數應落在2萬5,000人上下,但極右勢力依然時常渲染德勒斯登大空襲的死亡人數。

一段戰爭記憶,各自表述;這既是歷史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主持德勒斯登歷史委員會的史學家穆勒(Rolf-Dieter Müller)向《明鏡》(Der Spiegel)表示:「這些都要歸功於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散佈於世的古老謬傳。」



這場空襲,有納粹慘死,也有平民死去。 圖/維基共享
這場空襲,有納粹慘死,也有平民死去。 圖/維基共享
盟軍空襲德勒斯登是否犯下戰爭罪?實際死傷人數多少?輿論一直存在爭辯,但卻時常遭到...
盟軍空襲德勒斯登是否犯下戰爭罪?實際死傷人數多少?輿論一直存在爭辯,但卻時常遭到極右派渲染操作。圖為空襲過後,幾乎全毀的聖母教堂。 圖/美聯社








早在1945年德勒斯登遭受第一波夜襲後,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隨即指控盟軍「恐怖攻擊」,即刻盤點死傷並粗糙地聲德勒斯登稱高達「25萬死」。這個數字日後普遍被學界認為直接乘以10倍灌水,目的就是要透過恐懼與憤怒,凝聚第三帝國垂死反攻的最後能量。

納粹後期的政治宣傳並且主張:德勒斯登作為一個「沒有軍事要塞」的文化之都(德勒斯登因藝文蓬勃,亦有「易北河的佛羅倫斯」之稱),盟軍無預警無差別的大轟炸,就是「戰爭罪」的鐵證。

冷戰時期的東德亦沿用此一脈絡,宣稱德勒斯登大轟炸「導致3萬5,000死」,作為反抗「邪惡西方」的意識型態旗幟;2010年前後開始,隨著德勒斯登逐漸成為極右勢力的大本營,滋養反伊斯蘭的「PEGIDA」運動、新納粹組織「國家民主黨」(NPD),AfD成為薩克森邦議會第二大黨...,「納粹德國的受害者形象」也藉此再被重塑強化。


德國歷史學者費舍(Henning Fischer)表示:極右翼透過煽動話術包裝並強化「受害者」形象,試圖達到淡化納粹發動戰爭、猶太人百萬大屠殺等罪行的目的。德勒斯登空襲是否構成戰爭罪至今雖沒有定論,盟軍也的確被認為可能過度攻擊,但極右翼的諸多主張卻明顯與歷史事實相悖。



德國歷史學者費舍(Henning Fischer)表示:極右翼透過煽動話術包裝並...
德國歷史學者費舍(Henning Fischer)表示:極右翼透過煽動話術包裝並強化「受害者」形象,試圖達到淡化納粹發動戰爭、猶太人百萬大屠殺等罪行的目的。 圖/Library of Congress








譬如:德勒斯登是納粹德國當時還能守住、僅存不多的大城,地緣位置上又盤據東線前緣堡壘。盟軍的空襲決定,一方面是為了破壞納粹在德勒斯登的鐵路樞紐,一方面是為紅軍向西推進予以奧援。加上德勒斯登實際上建設諸多軍事工廠,英國二戰史學家奧弗利(Richard Overy)就認為,這在戰略決策上有其重要考量。

經過75年,德勒斯登幾經改朝換代,「德勒斯登大空襲」在不同政權下的歷史記憶不斷被各自表述主張。但對於德國社會來說,面對極右浪潮的重返,輕易無據地附和納粹政宣更是極其危險。

2020年2月13日,為了紀念二戰與德勒斯登空襲,總計約有1萬1,000名德勒斯登市民圍繞易北河畔與聖母教堂,牽手串起人鏈,表達對和平、自由、民主價值的擁護。而對於德勒斯登大空襲,當年曾親身經歷大轟炸、其所屬政黨自民黨(FDP)更剛剛經歷「圖林根風暴」重挫的鮑姆,不只警告「極右派的政治操痕跡」,也表示:

「我是在國家社會主義下長大的。我曾經加入希特勒青年團,成為這一切的一份子,不得不對黨言聽計從;因此,當德國的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國家主義再次蔓延開來的此際,我特別憤怒——我們必須竭盡全力起身反抗。」
















2020年2月13日,為了紀念二戰與德勒斯登空襲,總計約有1萬1,000名德勒斯...
2020年2月13日,為了紀念二戰與德勒斯登空襲,總計約有1萬1,000名德勒斯登市民圍繞易北河畔與聖母教堂,牽手串起人鏈,表達對和平、自由、民主價值的擁護。 圖/歐新社
經過75年,「德勒斯登大空襲」在不同政權下的歷史記憶不斷被各自表述主張。但對於德...
經過75年,「德勒斯登大空襲」在不同政權下的歷史記憶不斷被各自表述主張。但對於德國社會來說,面對極右浪潮的重返,輕易無據地附和納粹政宣更是極其危險。 圖/歐新社

Tuesday, February 11, 2020

廣大興血案6年後的一審宣判:菲律賓海巡署8隊員「殺人有罪」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053909

廣大興血案6年後的一審宣判:菲律賓海巡署8隊員「殺人有罪」

2019/09/18 轉角24小時
菲律賓的馬尼拉地方法院18日上午針對2013年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海...
菲律賓的馬尼拉地方法院18日上午針對2013年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海巡署公務船於巴林坦海峽海上掃射、造成台籍船長洪石成中槍身亡一案,做出一審判決。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2019. 9. 18 菲律賓/台灣】
廣大興血案6年後的一審宣判:菲律賓海巡署8隊員「殺人有罪」


「一審有罪,但法庭的攻防才正要開始...。」菲律賓的馬尼拉地方法院18日上午針對2013年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海巡署公務船於巴林坦海峽海上掃射、造成台籍船長洪石成中槍身亡一案,做出一審判決——被起訴的8名海巡署隊員全數「殺人罪有罪」,並分遭判處8~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不過被告律師團已確定上訴,法院也同意8名被告繼續交保,因此離全案定讞仍有一段相當漫長的距離。

2013年5月9日發生的「廣大興案」,是近年震撼台菲關係的重要事件。當時,廣大興28號由台籍船長洪石成率領,從屏東縣琉球鄉出港後、於鵝鑾鼻東南方164海哩的巴林丹海峽捕魚,但作業過程中卻突遭遇菲律賓海巡署公務船3001號以機關槍掃射——雖然接獲通報的台灣海巡署緊急出動戒護,但公務船3001號卻仍死咬不放、並不斷朝廣大興28號開火射擊一個多小時,船長洪石成也當場中彈身亡。

當時菲律賓海巡署宣稱:「廣大興號侵犯菲律賓的專屬經濟海域,不但非法捕魚,還試圖以危險動作衝撞公務船3001號,因此菲國海巡隊員才會以『適當武力」開火、採取『正當防衛』。」

但台灣方面則透過衛星定位、槍孔證據證明,廣大興號是合法在台菲重疊經濟海域內作業,並沒有入侵菲國領海;之後,台灣檢方也透過外交施壓取得了公務船3001號的船上錄影,澄清了「廣大興號並沒有衝撞公務船的事實」,駁斥了菲國海巡署原先的爭議主張。

廣大興號爆發初期,由於船長洪石成的慘死,加上菲國官方第一時間的強硬姿態,遂引爆了台灣輿論的高度憤怒與不滿。台灣方面一度凍結了菲國護照的簽證優惠,要求馬尼拉當局道歉。但菲國方面卻以「堅持一個中國」、不承認台灣為由,「因此無法就政府官方立場讓步、道歉、或與台方進行漁業談判」,於是雙方關係一時高度緊張。

在雙方情緒稍微冷靜後,菲律賓調查局與司法部也逐漸釐清了公務船3001「執法不當」的爭議事實,於3個月後確認了「菲律賓海巡隊員殺人的責任」,並決定以「殺人罪」向8名當事隊員提起公訴。之後,時任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也迂迴地向台方受害者致歉,台菲雙方也在2015年簽署《台菲漁業協定》。廣大興號事件也就在波折之中,隨時間從台菲輿論退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雖然菲律賓調查局與司法部,於2013年就承認了公務船3001號的殺人責任,並指控當時的指揮官德拉克魯茲(Arnold Enriquez dela Cruz)有竄改用槍報告、串供阻礙調查的犯罪情事;但後續的檢調起訴卻仍極為緩慢,一直到事發6年後,負責本案的馬尼拉地方法院才終於對8名海巡署被告作出一審判決。

「被告8人,殺人罪有罪。」馬尼拉地方法院表示,在罪證確鑿的狀況下,公務船3001號的8名海巡隊員都將各自面對8~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並須向受害者洪石成的遺族支付民事賠償與精神損失各5萬披索(新台幣3萬元)。

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被告律師團曾在2018年年底提出無罪抗告,認為起訴書缺乏「明確事證或目擊者」,檢方無法證明「究竟公務船上的6人(除了下令動手的指揮官與負責操作機關槍的水兵)究竟誰有開槍、誰殺死了洪石成」。但此一抗告卻被法院駁回,「因為綜觀證據與實際行動,船上所有成員都是一體行動——就算開槍沒有命中,但他們卻也都以『集體』的身份一起殺了人。」

然而在宣判「有罪」的同時,被告律師團也同步確認將提出上訴,因此馬尼拉法院也同意讓被告8人繼續保釋、不須羈押。換言之,雖然定罪決定已經發出,但上訴的漫長法庭程序,距離定讞終點仍是遙遙無期。

在廣大興號發生的頭兩年內,台灣司法當局對於菲律賓檢調的「緩慢動作」就屢屢發出質疑,認為菲國刻意拖延究責程序。但由於事情確實已有一段時日,因此無論輿論或媒體,台菲之間對於這起重大海上喋血事件的追蹤與關注也逐漸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