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0, 2019

有什麼方法不讓她繼承遺產?」栽培女兒到美國工作...一位70歲母親的心痛

2019-07-30 09:23良醫健康網 良醫健康網
圖片提供/良醫健康網
圖片提供/良醫健康網
坐在我面前的陳阿姨,年約70歲,身體看起來還算健康,舉止也很有氣質。她是自己打電話進來預約法律諮詢的,在電話中只簡單跟我講,想瞭解有關「繼承」方面的事。
70歲的人,通常是想對於自己的遺產分配,先做安排,但也可能有繼承自己父母親的遺產問題。答案是什麼?就讓她今天自己來告訴我了!
「陳阿姨您好,我是吳律師,請教您今天是想要瞭解關於繼承的什麼問題呢?」
「吳律師您好,不好意思, 今天來打擾您,我是想要問......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要讓我女兒繼承遺產?」陳阿姨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她的疑問。
「請問您女兒做了什麼?讓您產生這樣的想法呢?」子女通常是做了不少件讓父母無法忍受的傷心事,父母才會忍痛來做這個決定。
「我的先生在上個月中過世了,我和先生是做生意的,這麼多年下來,也有一點成績。我們有2個孩子,都是女兒,我們都一視同仁地培養她們,也把她們都送出國念書,後來老大讀完書有回來臺灣工作,小女兒說她比較喜歡國外的生活,我們也就順著她的意思,讓她繼續待在國外,她現在也在美國工作結婚了。」陳阿姨一口氣介紹完她的背景資料。
「那麼,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引導著她繼續說下去。
「大概2年前,我先生罹患癌症,後來需要人照顧,雖然我們有請外籍看護,但我還是放心不下,就和大女兒2個人輪流地看顧先生。」陳阿姨講的,滿符合我國多數家庭的照顧情況。
「先生生病後,我也有和小女兒講,要她回來看看爸爸,爸爸也想她。但小女兒一直說:『我美國這邊的工作很難請假,爸爸有你和姐姐就好啦,不是還有外勞幫忙嗎?我回去有什麼用?!』就這樣一直拖,拖到她爸爸離開前1個月才回來台灣。」
「這段時間,小女兒有用電話關心爸爸嗎?」我心想或許她真的因為工作因素走不開,所以沒有常回來,因此想詢問,是否有用其他方式表達關心?
「沒有,電話都是我打給她,她沒有自己打電話回來關心我和她爸爸!甚至常常我打電話過去,是答錄機接的,她也不會回我的電話!我跟她講,她都會說:『如果有重要的事,你們會再打過來啊!沒再打,就表示不重要啊,所以我就不回了!』吳律師您說,聽了讓人生不生氣!」
「陳阿姨,我可以了解您的心情。那她回來後,還有發生什麼事嗎?」
「她就回來當了幾天的孝子,後來她爸爸就走了!我本來想自己的女兒,之前的情況,我就不要跟她計較了!可是沒想到前幾天她竟然跟我講:『媽~爸走了,我們要分爸爸的遺產,你的遺產,我們也一起分一分吧!』」
「什麼意思?我沒聽懂!」我一時沒聽懂,小女兒的意思!陳阿姨不是還在嗎?哪裡來的遺產?
「吳律師,我當下也是沒聽懂她的意思!後來她解釋,是要求先分『我』的財產!她想要一起先分家!我還沒死呢,她竟然就想分家!」陳阿姨很激動地說。
「她本來還用軟的,後來看我的態度很堅定,竟然就對我嗆聲:『反正未來你走了,我還不是可以分,幹嘛不現在分一分!』、『姐姐常在你們身邊嚼舌根,你們一定都有先給姐姐和她兒子財產了!現在先分一分,省得我那一份,被姐姐和她兒子騙走!』」
「吳律師,您說這些話,是當人家女兒的該講的嗎?」我被她這麼一問,也一時不知如何回應,畢竟是她的女兒啊。
「我聽她講這些話,都氣到快中風了!沒想到她竟然跟我講:『你幹嘛不也早點死一死,就免隔開錢(花錢)看醫師!』」
「吳律師,她這樣很傷我的心!我覺得她已經不是我女兒了!所以我一毛錢都不想要給她!我可以怎麼做呢?」
聽到陳阿姨這樣講,我想幫她完成心願;但我同時也在思考,不知道她們之前相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會導致小女兒有這樣的舉動?是否還有機會化解開來呢?
但我決定,還是先告訴陳阿姨,法律上的處理方法。
「陳阿姨,我們民法有規定,如果子女對於父母親,有『重大的侮辱或虐待』,那麼爸爸媽媽是可以『生前表示』,不給子女繼承,來排除掉她的繼承權;而在被排除(喪失)繼承權的情況,是連法律上特留份的保障都可以不給她的。」
「對對對!吳律師!我需要的就是這個!那我要怎麼做呢?」陳阿姨急切地問。
「我建議,陳阿姨可以來立遺囑,我們在遺囑內寫清楚,小女兒有哪些行為,導致您感受到忤逆不孝……等精神上的重大痛苦,因此屬於民法上的重大虐待,未來不准她繼承遺產!」
「好的,吳律師,那您可以來幫我擬這份遺囑嗎?」
「可以的,但要擬律師代筆遺囑之前,我們還需要做一些準備,例如:立遺囑時,要請您帶2位見證人來,見證立遺囑的過程,以確保遺囑是在您精神狀態健康下自主所做的決定……」
「好好好!還有什麼要留意的嗎?」
「關於小女兒不孝行為的書面證據或證人,最好也先保存及準備,以避免未來小女兒回來爭財產時,您的大女兒拿不出來證據。」
「當然,如果您有意願,我們也可以就您的財產檢視一下,看看如何安排,搭配規劃,未必把所有財產都留到變成遺產。以及您先生的遺產,我們也可以評估一下,您是否要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把先生的遺產變小,女兒能繼承的父親遺產,自然就變少了。」
「好的!那具體還有什麼需要準備?再請吳律師告訴我了!」
我想先協助陳阿姨處理好她面前的問題,往後如果有機會,我想再進一步瞭解,到底事情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再看看有無方法協助她們關係上解套了。
父母子女的相處,會走到這一步,經驗中,通常也和父母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是如何和孩子互動的有關。到底是如何的養成子女的價值觀,讓他/她認為:「父母所有的一切,都理所當然的會是我的?」
又或者曾發生什麼事,讓子女成長中感受到有不安全感?讓他/她感受:「東西我一定要現在全部拿走,不然就會被別人搶走?」不諱言的是,子女結婚後,他們的配偶的價值觀,也會對子女產生一些影響。
這些價值觀的養成,一定不是1、2天的事,但我相信沒有家庭想走到這一步,如何避免,又如何在真的不小心走到這一步時可以圓滿處理,有賴於大家的智慧了。
參考法條: 民法第1145條:「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一、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者。二、以詐欺或脅迫使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使其撤回或變更之者。三、以詐欺或脅迫妨害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妨害其撤回或變更之者。四、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者。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前項第二款至第四款之規定,如經被繼承人宥恕者,其繼承權不喪失。」
※本文獲「長照」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Wednesday, July 10, 2019

亞泥礦權展延案 太魯閣居民獲勝訴

2019-07-11 12:09聯合報 記者賴佩璇╱即時報導
亞泥在花蓮太魯閣採礦權獲經濟部再度展限20年,引發修礦業法爭議,而居民、環保及公民團體也不滿提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可上訴。亞泥則表示,將提起上訴。
亞泥花蓮廠新城山礦場之礦權於2017年11月22日屆滿,亞泥依《礦業法》第13 條「採礦權以二十年為限。期滿前一年至六個月間,得申請展限;每次展限不得超過二十年」之規定,於105年11月25日提出申請礦權展限。
經濟部及礦務局秉持「依法行政」進行審查,於106年3月14日核准礦權展限在案,展限20年到2037年為止。礦場周邊居民徐阿金、鄭文泉、田明正、白美花等人不滿,先提出訴願。
2017年9月間,行政院認定居民雖然有提告資格,但經濟部核准礦權過程並未違法,且礦權展延並不適用《原基法》相關規定,因此駁回居民訴願,意即經濟部發給亞泥的礦權仍然有效。
訴願被駁回後,居民提告欲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經合議庭審理,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可上訴。亞泥則表示,將提起上訴。
花蓮亞泥新城空拍畫面。取自地球公民基金會空拍影音
花蓮亞泥新城空拍畫面。取自地球公民基金會空拍影音
亞泥董事長徐旭東上午親自主持股東會。記者余承翰/攝影
亞泥董事長徐旭東上午親自主持股東會。記者余承翰/攝影

Monday, July 8, 2019

自律比聰明更重要!

https://udn.com/news/story/8547/3915037
【專題企劃│王惠英、陳培思、高竹君 撰文│王惠英】
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但什麼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負責任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每年學校放暑假,總有不少家長痛苦哀號:「校門關,比鬼門開還可怕!」面對漫漫兩個月的空白時間,對雙薪父母或專職爸媽來說,沒有學校「幫忙管教」,孩子能不能自己做好學習或生活上的規畫安排,讓父母少操一點心,是很大的教養挑戰。
多位專家指出,有大量空白時間的暑假,正是讓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從德國教育看自律,十分注重個體的獨特性,包括平常沒有太多功課、寒暑假也沒有作業,不會將學習排得滿滿的。因為讓小孩有「無聊的時間」,他們面對無聊才會去想要做什麼,同時學會如何利用、控管自己的時間。
「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
其實,孩子能夠自律,不僅有「讓父母輕鬆過個暑假」這麼表面的好處。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
美國賓州大學一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研究顯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紐西蘭的「丹尼登(Dunedin)跨領域健康發展研究」指出,從小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在健康、財富、工作等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呼應了知名的美國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
國際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多半自律甚佳。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一天只睡四小時,每天要同時做很多事,就是透過自律的力量,不斷超越自己。他認為,紀律就像健身,想要練胸肌、手臂或肌耐力,就要有規律的計畫鞭策自己。也許剛開始舉100公斤啞鈴,習慣了換110公斤,再換120公斤,不斷累積,體能就會逐漸提高。面對人生的壓力或挫折,就跟挑戰重量一樣,有紀律的學習訓練,就能讓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強。
自律的三個層面
什麼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勤勉審慎、自我覺察與調節、負責任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一個人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可從下列三個層面來看:
1. 在生活上能否自理及獨立。
2. 是否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3. 是否考量到自己與他人、環境的關係及互動,不會過度影響別人。
「教導紀律,不應是控制你的小孩,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現居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Amy Morin)在〈教小孩自律的重要性〉一文中談到,自律的孩子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挑戰、管理壓力,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會做出健康的選擇。
自律,愈來愈重要。臨床心理師張黛眉觀察到,這個時代的誘惑太多,加上孩子生得少,自律變得更困難。陳奕安也提出,現在的環境對孩子的挑戰很大,一方面是生活中太多方便的東西,可以立即獲得滿足,無法耐性等待;另一方面,都會區的孩子很多學習都被安排好了,沒有機會探索或培養興趣,以及練習規劃如何運用空閒時間。
一個人的自律能力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有關,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愈來愈成熟。不過,大腦皮質發展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經驗的互動結果,父母本身是否重視自律,並會教導小孩,對孩子的自律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從大腦科學看自律的發展
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談到,自律與大腦的執行功能密切相關,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1. 自我控制及衝動控制:例如功課寫一半跑去打電動、看電視;存錢買東西,但仍忍不住花錢,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為表現。
2. 工作記憶:能夠把事情放在心上。例如現在想喝一杯飲料、但又要買玩具,就要把這兩件事拿來分析比較,做出決定。
3. 心智彈性:根據當下實際的狀況,可以適時轉換注意力、調整做事的方法。
其他像是自我覺察也很重要,了解自己的狀態、需要及情緒等,才能訂定出可以達成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最晚成熟,實際運用與成熟度也不一樣,同時與處理壓力、情緒或威脅直接相關。如果父母經常責罵、威脅小孩,不但無助於自律的發展,反而變相鼓勵孩子運用本能。
綜合多位專家建議,《未來Family》歸納出自律養成五點關鍵做法:
關鍵做法1. 幫小孩找到動機,啟動孩子自律
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教養科學」(Parenting Science)網站創始人葛溫‧德沃爾(Gwen Dewer),在〈教導自我控制:實證訣竅〉一文中建議,培養小孩的自律能力,要將「必須做」(must do)的事情變成「想要做」(want to)的事情。
「孩子並非沒辦法控制自己,而是缺乏動機,他需要的是去發現做事情的樂趣。」德沃爾說。
一個人有目標,也就有了動機,自然會為了達成目標而管理自己。從屏東到紐約發展的英雄聯盟設計師江孟芝,5歲就知道自己要當藝術家。高中時不惜家庭革命,決定念男校、上美術班。大學到研究所時期半工半讀,最窮的時候戶頭只剩35美元。但她沒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而是選擇專注讓自己成長、靠自己解決問題,以及欣賞各式各樣的人。
關鍵做法2. 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間
在自律教養的過程中,大人要看見的是「孩子」的「我」,不只是自己的「我」。因為有自我覺察,才能真正走向自律。
德國教育很小就教孩子自主,給予很大的空間。德國媳婦吳品瑜的大女兒Rebecca在這樣的養成下,能夠自主自律,高中畢業後自己規劃了間隔年(Gap Year),到台北師大學中文、到斯里蘭卡擔任醫療志工、到瓜地馬拉學西班牙文等,探索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來她選擇分子生物研究,希望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工作。
關鍵做法3. 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小孩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深受家長教育的影響,如果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從穿衣、刷牙、洗臉等生活層面,逐漸拉大到學習態度、人際互動等層面,就能幫他們形成自律的生活習慣,」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復說。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透過觀察、模仿,再經過神經迴路的回饋(feedback),逐漸修正原有的動作。「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大人可以馬上糾正,使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固定成習慣時就被阻止掉。孩子雖小,卻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關鍵做法4. 一次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
面對缺乏自律的小孩,父母總有一堆焦慮的問題,包括功課做不完、無法專心上課、人際衝突等等。「家長對於前額葉發展較慢的小孩,千萬不要以為口頭教導就夠了,必須透過引導、設計環境,讓小孩做出有自律的行為,一次只要一件事,累積自信心。」張黛眉說。
小孩碰到困難,爸媽就教方法。有三個小孩的張瓊文談到,大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十分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要花好幾個小時。於是,媽媽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個別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課。
經過長期反覆練習,張瓊文的女兒從原本丟三落四,到就寢時間還無法完成功課,到現在可以自動自發,甚至自己會彈性調整休息及寫功課的時間。
關鍵做法5. 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控及負責
透過運用阿德勒學說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亦有助於培養小孩的自律力。
「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的發生,比如天氣突然變冷,小孩堅持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生病。「邏輯後果」則是經由人為安排附加在行為之後,比如對長輩不禮貌,就要幫忙做一星期的家事,必須符合邏輯性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會變成是懲罰。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魏瑋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去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經歷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
陳復建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大約進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此時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辨識觀念的真假或虛實、面對事情做出選擇及決定,同時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自己要負責任。「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他說。
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未來Family》七月號專題報導,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負責。
「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
陳復建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大約進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此時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辨識觀念的真假或虛實、面對事情做出選擇及決定,同時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自己要負責任。「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他說。
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未來Family》七月號專題報導,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