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心怡】
「本世紀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的整個環境被化學物質所污染;和核能戰爭一樣,這有可能造成人類的滅亡。這種化學物質,有無比的殺傷力——能累積在動植物體內,甚至進入生殖細胞裡,破壞或改變遺傳物質。」(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第二章〈忍耐的義務〉,晨星)
享譽國際的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1964)在1958年寫下《寂靜的春天》,至今已經超過半世紀,她在書中提及各種因為人類濫用化學藥品引發的生態危機,字字句句在當時看來,幾乎是駭人聽聞的指控,而今再度翻閱,卻有種先知般的熟悉感。
雖然她在書中主要的抨擊對象是當時的化工業以及包庇化工業的政學界,但若我們把文章裡的主詞改為這次311日本東北強震所引爆的核能災難,瑞秋‧卡森沉重的警告依舊適用。經過了五十年,瑞秋‧卡森的警語仍有效,我們是該佩服她有先見之明?還是該為人類「始終如一」地走向毀滅之途搖頭?
儘管已有1979年美國三哩島與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爾兩次重大核災事故的慘痛經驗,但各國對於廉價且具高效能的核能發電仍無所畏懼。或許,也非完全不恐懼,但只要祭出了「經濟成長」的旗幟,似乎所有質疑發展核電的理由都不該再有。
對全世界來說,日本這次因為地震海嘯爆發核電災難,這是前所未有的經歷。全球目前有441個核能機組正在運轉,美國104座居冠,法國58座居次,日本震前有55座,台灣則有6座,中國有13座。全球441座機組,若要嚴重看待,這就是441顆潛在未爆彈。然目前仍在積極發展核電的中國卻仍堅持不改變核電發展方向,理由很簡單,為了達到2020年承諾的減碳排放量目標,勢必要以核電取代火力發電。
火力或核能,真的是兩難嗎?若我們對於「經濟成長」有著無限期待,那麼這就會是兩害相權的難題;但若要根本解決能源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一味撻伐核電負面影響、或者質疑碳排量過高的火力發電,就都沒有直搗問題核心。英國永續發展顧問提姆‧傑克森(Tim Jackson)甘冒眾怒直言:「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經濟成長,才是各國能源政策背後真正的驅力。
兩百多年來,我們深信經濟成長是好事、是美好富足生活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期經濟能夠無限成長,而且一定要成長。每逢經濟衰退,政府就會面臨壓力,在野黨拿此做文章、企業撤資出走、消費者沒信心……當質疑聲浪排山倒海而來,執政者想當然爾,不可能冒險拿經濟問題開自己的政權一個玩笑。
問題是,只要動動腦,誰都知道,經濟怎可能無限成長?那條曲線怎可能無限往上?特別是,我們是處在一個資源「有窮」的環境下,憑什麼去要求經濟「無窮」發展?所以提姆‧傑克森在《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早安財經)一書裡,開宗明義告訴我們:「我們的科技、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社會全搞錯了方向,以致於無法讓我們感受到『有意義的富足』。鞭策我們進步的動力,全建立在不斷擴張物質需求之上。為了追求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正一步步地,侵蝕著明日幸福的根基。」
五十年前,瑞秋‧卡森奔走疾呼人類正在用無知的方式破壞環境時,「生態學」還沒成為一門學問;五十年後,「生態學」已成為某種顯學,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但經濟學家在他們理論架構下,卻仍然是提姆‧傑克森眼裡的「生態文盲」。
提姆‧傑克森指經濟學家是生態文盲,並不是說他們不懂生態重要性,而是兩百多年以來,經濟學家們在處理經濟問題時,始終跳脫不出追求「經濟成長」的緊箍咒,而沒有把生態環境因素納入考量。當然不只經濟學家陷溺其中,國家、政府、企業也不斷以此為目標,更加強化經濟成長這套邏輯的合理性。
追求經濟成長到底帶來多少問題?提姆‧傑克森說,因為官員們對成長「忠貞不二」,所以允許銀行貸款給無力償還的人,也放縱金融操作拖垮世界而毫不禁止,進而締造整個世代成為不負責任的年代,甚至用納稅人的錢,獎勵製造危機者。結果,市場反而被成長打垮,是我們自己搞砸一切。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只是成長旗幟下的一個病症。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經濟成長和環境間的衝突。金融危機後,我們還得對抗氣候變遷、環境問題,我們要防止資源匱乏、締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但在提姆‧傑克森看來,幾乎所有作為都不脫離為凱因斯戴上「綠帽」,因為我們最終目的仍然希望刺激消費者繼續花錢、企業不斷投資創新、生產力便會恢復,整個市場仍會因消費者渴望追求新奇和企業不斷創造新奇兩者難分難捨的糾葛中,繼續往虛無飄渺的無限成長前進。
也許我們會忍不住質疑提姆‧傑克森:如果不成長,怎麼辦?這就好像瑞秋‧卡森竭力呼籲不要使用化學藥劑時,也曾飽受責難:難道我們要任憑害蟲吃掉作物,讓蟲類主宰世界?
和瑞秋‧卡森一樣,不只抨擊現狀,提姆‧傑克森也提出了方案,包括修正經濟模型,把生態納入;破除GDP迷思,個人不再用「消費者」(消費時間、空間、商品的能力)來界定自己存在的意義,而改為用「生產者」重新審視自己,這樣一來,許多GDP無法估算的「灰姑娘經濟」都可以站上舞台,例如手工藝、園藝、靈修、志工、保母等。必須把「經濟不必成長」和「扭轉消費主義文化」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有機會好好面對並珍惜這個有窮世界。提姆‧傑克森認為,這不是烏托邦,只要擺脫成長魔咒,不需要革命就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瑞秋‧卡森和提姆‧傑克森雖然都直接戳破當前主流價值的神話(甚至是謊言),但他們不是放棄世界,直接叫人等死。瑞秋‧卡森的呼籲花了半世紀來檢證;今日的氣候與環境變化,比起五十年前更加驟烈,我們還會有機會用下一個五十年來檢視提姆‧傑克森或者其他人的理論嗎?又或者,在這個焦慮的年代,與其被許多末世論紛紛擾擾推波助瀾,為了可見的下一代,我們還不如積極起而行,試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