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病倒誰照顧?——「手足差距」引發家庭失和風暴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3043553?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欠缺」正當理由的手足
「手足差距」會導致「依賴的骨牌效應」,讓整個家庭分崩離析。它的背景——或說是黑幕——是依賴對象總是集中於家人(也就是沒辦法分散依賴對象)的社會體系。此外,還有一項需要詳細探究的問題,那就是父母病倒時(具體來說,是變得需要照護時),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手足差距」。
父母病倒會導致「手足差距」的問題,也就是負責照護父母的兄弟姐妹變得窮困,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差距」明顯變大。事實上,說這個「差距」是「新產生的」並不完全正確,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負責照護父母的人,通常是兄弟姐妹當中最「欠缺」資源、最站不住腳的。
當父母需要照護,哪一個子女要負起這個責任?討論到這個問題時,最後通常會交給「看起來『好像最會』照顧的人」,而「看起來『好像最不會』照顧的人」就不會被列入考慮。
某些子女被認為「看起來『好像不會』照顧」的「根據」,在於他的處境等各種狀況,英國社會學者珍妮特.芬奇(Janet Finch)把這樣的狀況稱為「正當理由(Legitimate Excuse)」1。這裡所謂的「正當」,指的是因為「理所當然」或「無可奈何」而不幫忙/不能幫忙照護父母這件事的「正當性」。
至於「理由」,聽起來像是(不參與的兄弟姐妹)為了替自己解套而使用的藉口,但也不一定真是如此。只是如果某人不幫忙照護,有時便會用這種說法博取其他兄弟姐妹的認可(因為他有某些狀況,所以幫不上忙也是沒辦法的事)。
那麼,這個「正當理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芬奇所提出的一項解釋是「其他不得不做的工作」,而這個「工作」則包括家庭內外的事。「正當理由」發揮威力的地方,便在於這份「工作」如何(看起來)綁住了兄弟姐妹。例如工作時間長、位居要職、在家中有其他要照顧的家人(尤其是嬰童)等,這時候他們往往就會被認為「不幫忙也是沒辦法的事」。
事實上,父母病倒時,照顧他們的往往是沒有「正當理由」(或相對來說最少)的子女。兄弟姐妹中,比起有全職工作的人,兼職的人比較適合;比起結婚有小孩的人,單身又沒有小孩的人比較適合;比起不和父母同住的人,和父母一起住在老家的人比較適合。儘管偶爾也會有「黑馬」竄出來,但基本上比起前者,後者更容易成為「有力的候選人」。而且因為沒有「正當理由」,有時候會被其他兄弟姐妹強迫接手,此外也有評估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的狀況後,無可奈何之下主動接下這份差事的。
然而,「正當理由」其實是可以取巧的。從「正當理由」的數量來看,大家會認為沒有「正當理由」的兄弟姐妹照顧父母的限制很少(換句話說,就是他看起來「好像最會」),因此兄弟姐妹間討論要由誰來照護父母時,沒有「正當理由」的人就很難拒絕。
只是這時我們卻不會去管他們是不是自願處在這樣的情境,也就是我們不會去思考:「為什麼他會沒有『正當理由』?」例如他沒有全職工作,說不定是因為他苦尋不到全職的工作機會;又如沒有成家或在老家和父母同住,這些都和他們的經濟能力和工作狀況有很大的關聯。
一個人能不能一直保有全職的工作?能不能結婚生子?能不能脫離老家自己一個人住?在這個社會上,這些機會本身就有差距。從這個角度來看,兄弟姐妹之間擁有不同的「正當理由」,就代表了他們之間有差距。
因此,由沒有「正當理由」的人照護/被迫照護父母,其實是非常矛盾的。因為讓在「手足差距」中已經處於劣勢的人來照顧父母這樣的依賴者,只會令他面臨更困難的處境。父母病倒(看起來)導致了「差距」,但其實只是讓原本就存在的「差距」浮上檯面,而且進一步擴大。
關於父母和家庭刻板的性別觀念
如前所述,兄弟姐妹的「正當理由」數量多寡,與他們之間的社會和經濟差距息息相關。不論是否幫忙照護父母,這都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正當」的「理由」。也因此,這種不背負「父母和家庭」的「權利」,並非在兄弟姐妹之間隨機分配,而是依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比例來分配。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手足當中,女性可能比男性更難決定不理會「父母和家庭」的大小事。因為從平均薪資以及擔任管理職的比例來看,女性仍舊比男性來得低,兩性之間的差距非常顯著。
把姐妹捲入「父母和家庭」的「吸力」,不只是社會經濟的地位,還有刻板的性別觀念,如認為「不論如何還是應該由女人來照顧這個家」、「女人才有辦法好好照顧家人」等。分配家中工作時,除了有沒有工作或從事什麼工作這類「正當理由」之外,這種性別觀念往往也成為一種默認的前提,於是不知不覺中(也不見得都是故意的),姐妹就要扛下所有照顧「父母和家庭」的責任。
事實上,說到照顧年邁的「父母」,不論父母本人的期待或是實際上的照護者,「女兒」一直都名列第一。
以前父母多半都是由「媳婦」來照護,但現在奪下第一名的卻是「親生女兒」,這樣看來似乎有種「照護的形式逐漸擺脫規範」的態勢。「媳婦負責照護,是被『媳婦做這種事天經地義』的觀念強制規範的結果,但日本原本並沒有女兒必須照護的規範。如果這是事實,那就表示愈來愈多女兒擔負起照護的責任,是由於照護這件事已經不再受到強制規範。換句話說,照護變成主動的、發自親情的。」日本社會學者春日希壽代如此解釋。
春日女士在照護的第一線持續從事田野調查,敏銳地觀察到這些問題,她在《照護問題的社會學》一書中寫道:「如果愈來愈多女兒照護父母是因為受到『親情取向』的意識影響而出自對父母的『愛』,那麼兒子的參與程度也應該跟著升高。」
春日女士說得很對。這十年來,照護父母的兒子的確增加了,但是在照顧者的比例上,兒子不但比不上女兒,也還落後於媳婦。媳婦不再位居第一,女兒則遙遙領先兒子居首,與其說是因為「照護的形式逐漸擺脫規範」,不如說是由於「『父母和家庭』都是女人的責任」這種性別觀念的箝制。
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父母對子女的偏愛,不僅代表情感上的偏好,還含有另一項意義,那就是「將來要讓誰來照顧自己」。如果父母已經決定老後最想依賴的孩子,而且也會要求這個孩子照辦的話,兄弟姐妹間的「差距」就和父母息息相關。原因如前所述,是由於接下照護父母重擔的手足往往會陷入困境,和兄弟姐妹間的「差距」更會日漸擴大。
如果將希望子女照顧自己的心情稱為照顧期待,那麼這個回應照顧期待的人選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是性別。前面也提到過,選擇符合照顧期待的對象時,女兒比兒子更容易出線。偏愛女兒乍聽之下「還可以接受」,可是如果有好幾個女兒的時候怎麼辦?相反地,如果沒有女兒,全部是兒子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此外這和排行也有關係。父母要是期待長子(女)成為「可靠的兄姐」,可說就是期待他在自己將來的人生——尤其是老後——成為值得依賴的對象。
有一種說法是,父母的照顧期待會表現在對子女的援助上。尤其是在小孩長大以後,例如出資讓他買房子等,提供經濟支援或生活上的協助,其實正是期待這個孩子將來會用照護來「回報」。
事實上經過實證研究後,會發現這種說法不一定成立。例如蘇特曾經和研究夥伴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一起針對母親的照顧期待做過調查。2兩人以五百多名六十五歲到七十五歲的母親為對象,首先個別詢問她們所有子女的詳細資料,接著問她們「最希望誰來照顧自己?」
他們把獲得的資料統計分析後,(很意外地)發現這些母親對子女的資助和對他們的照顧期待毫無關係,對於最想依賴的子女,不一定在他們身上砸最多錢。例如「雖然我給○○結婚和買房子的錢,可是老了以後仍然希望是姐姐照顧我」,根據蘇特他們的資料顯示,不少母親都是這樣回答的。
而在子女看來不公平的照顧期待,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麼說可能讓人聽了不舒服,可是根據我個人先前的研究,父母的照顧期待容易指向「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
持平而論,其實父母並不一定有很清晰的想法,認為「這個孩子被拖累也無所謂」,只是他們的確會有優先順序,認定某個孩子「(的人生)絕對不能被我拖累」。於是在挑選照顧自己的對象時,便會找那個優先順序排在後面的孩子。而根據我個人的調查,也曾經好幾次發現父母對子女抱有這樣的心態。
一肩扛下所有問題會導致整個家庭瓦解
總結以上的內容,父母把「差距」帶進手足之間,不只會產生兄弟鬩牆等「人際關係的麻煩」,還可能導致手足間社會經濟層面的差距。尤其在由誰照顧父母這種關係到「父母和家庭」的手足交涉中,父母的干預影響非常大。因為「父母和家庭」的責任分擔,與「手足差距」的發生和擴大直接掛鉤。
父母在過往和現今對子女們的態度,會左右責任分擔的交涉方向,假使父母過去或現在偏愛特定子女,往往會讓這個孩子在交涉中立刻處於劣勢。「反正媽媽最喜歡你」、「爸爸最依賴你」——其他手足會基於被「冷落」的不愉快經驗,要求受寵的手足一手包辦「父母和家庭」的大小事。
不過因為這樣就指責父母是這一連串悲劇的元凶,並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父母要操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為什麼他們要想方設法讓特定的子女擔負「父母和家庭」的大小事?——那是因為年邁雙親的依賴對象受到限制。
請回想一下上野千鶴子女士對於日本人「偏好女兒」的分析。日本人偏愛女兒是因為社會無法消弭大家對照護的隱憂,借用上野女士的話,就是由於「日本的照護保障付之闕如,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半吊子的福利制度的產物」。事實上,現今的長照保險制度仍是以家庭的存在為前提。
在「顧家是女性的責任」這種性別分工的結構下,必須依賴家人照護的制度背後,存在著父母為子女關係間帶進的各種差別,包括性別差別、排行差別以及「子女是否成材」的差別。由於依賴對象僅限於家人,因此父母為了尋求保障,便會干預子女彼此間的關係,以確保自己的依賴對象。
在父母最終掌握了特定的子女後,卻導致「手足差距」擴大,這些「差距」形成「完美風暴」,讓手足關係陷入危機,都是起因於社會過度期待靠家庭來解決年老和貧窮的問題。由於這些問題被限縮在家庭這個框架裡,才會導致骨肉相殘的困境,而且不久後整個家庭都會因此瓦解。如果不改變社會偏重家庭福利的現況,世代間(親子)和世代內(手足)所發生的家庭失和風暴,就很難完全避免。
※ 本文摘編自《手足風險:當我們慢慢變老,兄弟姐妹究竟是我的資產,還是負債?找回親情與現實的平衡點》,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