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8

聯合報社論/政治曝曬教師節,親愛的老師你快樂嗎?

2018-09-28 00:28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長葉俊榮(左)陪蔡總統(右)出席師鐸獎表揚大會。 (中央社)
教育部長葉俊榮(左)陪蔡總統(右)出席師鐸獎表揚大會。 (中央社)
今天是教師節,各地陸續展開敬師表揚活動;但面對蔡政府年金改革後的這個教師節,老師們拿著學生手製的賀卡,心裡應是五味雜陳。畢竟,一場粗暴的年金改革,教師們被砍掉的不只是國家承諾的退休人生保障,更是年改過程中被無端羞辱、殘酷踐踏的師道尊嚴。
昨天蔡英文總統和教育部長葉俊榮,循例出席師鐸獎頒獎典禮,致詞表達對教師的敬意與謝意。蔡英文曾任教十幾年,葉俊榮也當了三十年的老師,兩人分別以各自教書經歷的光榮感來與老師們博感情,但他們卻都對老師失落的人生保障與褪色的師道尊嚴,未置一辭;甚且,如今令老師們難掩落寞的,又何止於此?
年金改革對校園人事的影響之一,就是許多老師抽單延退,不敢告老;再加上少子女化的雙重夾擊,校園新老交替的腳步停滯。高中以下,超額教師人心惶惶;年輕的代理代課教師繼續年年流浪,還必須兼管繁雜難理的行政業務。大學以上,整個學術世代的青年菁英,早已被迫展開多職或多校兼課的斜槓人生;偶聞對岸禮遇搶才,卻要擔心自己政府的奚落與嚇阻。
課綱的政治紛擾,是教師們心頭始終放不下的憂慮。政治指導學術,教育低頭;民粹凌駕專業,割裂課綱;遑論意識形態高張,嚴重干擾各領域的教學方向與內容,傷害整個世代與國家社會的競爭力。課綱延宕,也讓教師們難有周延的教學準備與統整;許多老師憂心忡忡,紛紛提醒學生及家長們要自立自強,課綱不教老師教,自己程度自己救。
教師秉持教育專業,教學自主,傳道授業解惑,但老師們的煩惱何其多。怪獸家長的干預,讓老師越來越難以招架;政治人物的黑手,也日益破壞單純的校園文化。像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蠻橫強奪興中校產的惡劣行徑,其實反映了地方政客恣意介入校園的冰山一角,只不過陳金德的狠猛粗暴無人能及罷了。至於學校行政,蔡英文昨天還特別以提高教師員額,來回應第一線老師對於「行政減量」的要求;不過,她應該走一趟基層學校,去看看教師行政負擔越減越重的真相。
這些天來,教育部正應景舉辦「曬曬教師節」活動,鼓勵學生「大聲曬出你的滿滿感謝」,也邀集廠商提供優惠,表達學生與社會各界的敬師誠意。活動溫馨而有趣。可是,回頭看全國教育的大家長葉俊榮,要怎樣曬他的教師節呢?
昨天葉俊榮為自己從事教育卅年從未間斷而感到光榮和驕傲,也強調用老師的心情、心態和尊嚴來服務社會。是的,葉俊榮特別提到,現在還每周三晚上回台大上課;他不敢提的是,賴揆感謝他「兩肋插刀」接教長,他也繼續拔管來報效,但卻以踐踏台大尊嚴、犧牲台大發展、摧毀大學自主為代價。看到葉俊榮「有溫度的溝通」後曬出的教師節,許多台大與其他大學教師恐怕只有冷冽肅殺之感。
民進黨執政,上有三任教長前仆後繼以拔管為己任,下有陳金德之流蠻幹到底侵奪黌宮,中央地方相互輝映,充分延續了這個以民主進步為名,以反智傳統為實的政黨精神。因此,「這個政府」能夠一臉鄙夷縱容羞辱公教,又能一手粗暴逕砍公教年金,還會一腳狠踹教育專業與大學自主,不足為奇。
在這個國家動盪、社會飄搖、價值變遷的年代,幸好學校裡還有許多老師熱忱不減,春風化雨,作育英才,不但維繫文化與價值,更翻轉教育,致力提升社會創新與國家競爭力;各處山巔海角也有許多教師,堅持不懈地守護著偏鄉的弱勢孩子,努力翻轉下一代的人生。只有國家虧欠他們、政治汙衊他們,他們不欠社會什麼。學生的成就是老師最大的滿足,學生的祝福也是老師最大的欣慰;不論如何,今天,我們還是要向老師們致敬,真誠祝您教師節快樂!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8

2018/0927_學測74級分選擇到香港唸書 實習月薪就達20萬

2018-09-27 11:46聯合新聞網 吳宛縈/專訪
台灣高中生出國留學逐漸成為趨勢,然而是什麼原因讓年紀輕輕的18歲青年選擇遠赴海外求學?聯合新聞網訪問了五位具有海外經驗的台灣人,來聽聽他們的留學心聲。
張宸維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現於香港投資銀行工作。圖/張宸維提供
張宸維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現於香港投資銀行工作。圖/張宸維提供
「我本來想要念精算的,但到香港聽到投資銀行的薪水後,我就對家人說:『爸我想改唸計量金融』」。今年22歲的張宸維,高中就讀高雄中學科學班,學測更拿下亮眼的74級分,捨棄了國內的頂尖大學,他選擇到香港中文大學計量金融學系就讀。然而,這一去卻像是買了單程機票般,歸鄉成了漫漫長路。

資源稀少轉往海外 初見學生素質差異

張宸維從小就嚮往金融相關科系,學測成績74級分,申請台灣的大學絕是勝券在握,但台灣精算科系方面的資源實在太少,因此他將注意力延伸至海外;當時多所國外知名大學捧著獎學金來台招生,考量自己的興趣後,最後張宸維選擇了離台灣較近、金融資源也豐富,且提供四年學費全免優惠的香港中文大學,這一省,省下了四年48萬港幣( 約新台幣191萬元)的學費,也為他換來更多的機會。
少子化浪潮再加上全世界的大學都想狩獵優秀的人才,香港的大學大舉來台招生,祭出條件只要學測成績達頂標就可申請,而後張宸維帶著父母的支持,一路過關斬將通過了資料審查與口頭面試,最後成功錄取香港中文大學。
來到香港後,第一個衝擊張宸維的是語言,「我認識的同學中,很多人都是海外求學歸國或是在香港唸國際學校的學生,那些同學都屬於美式的風格,英文流利之外,口頭報告時亦表現大方、不會怯場,相較之下台灣學生就比較害羞。」
張宸維表示,單就英文水平而言,很多台灣學生怕有口音而不敢開口,這個現象在大一課堂小組討論時尤其明顯,要到後期差距才會越來越小。在香港雖然需要適應全英文授課,但除此之外張宸維其實沒有受到太多挑戰,他直言香港人雖然普遍來說比較冷漠,但一般對於台灣人還是很友善的,再加上文化差距不大,台灣學生容易融入香港,也比較不容易想逃回家。

「視實務」為俊傑 台港學生差距從實習拉開

雖然與人相處沒什麼問題,但香港仍舊是非常競爭的環境,「我們對於讀書不是很在意,但每個人都是拚了命想找工作與實習。」香港學校的暑假最長能達四個月,但每個人在暑假前都是拚了命在找實習,一放假就到公司報到。
張宸維總過做過四份實習工作,前三份都是利用暑假的兩個月時間去各公司實習,最後一份實習則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時間長達十週,那時他每個月的薪水已逾台幣20萬元。
但在領高薪之前,他沮喪了兩個多月,當時接連被幾間大型投資銀行打槍。看著身邊朋友都有工作了,自己卻還在躊躇,那時他心裡很慌張,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但後來他加緊腳步檢討自己並努力成長,張宸維謙虛的說:「其實香港大型投資銀行的實習機會很多,招聘的部門也多,因此只要用心並願意努力,人人都有拿到實習門票的機會。」
被問到香港學生比起台灣學生的優勢,張宸維認為關鍵在於「懂得就業市場」。他表示台灣實習的風氣沒有香港盛行,香港的學生可能大一大二就在找實習,而且會自我要求每一階段的目標與成果都要與未來就業有關,但台灣實習機會就比較少了,學習內容更是有限,導致對於就業市場的知悉差距,在大二大三期間就開始逐漸擴大。
張宸維舉例去年 IPhone X 要上市前,當時實習的公司提出了一個問題「若 IPhone X 銷售成果亮眼,有哪些供應商會受惠?」張宸維表示在學校,教授不會告訴你哪些公司供應給蘋果多少的百分比,但實習的公司會明確指出並教導他們如何準確分析並產出報告,這些都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因此實習對於他們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學測只靠選擇題鑑別程度 篩選效果有限

結束實習重返校園,那是他在港中大的最後一年,張宸維表示香港優秀的學生,多半在前一年的暑假結束就已經有工作了,而自己則直至畢業前四個月才找到工作,進度大幅落後。期間他也曾回台灣求職,但光是面試就讓他感受到明顯的差異。他指出香港在面試時求職者必須真正了解工作業務內容,進而分析業務內容或是市場趨勢才有機會拿到工作;然而在台灣面試時,他卻從未被問過這問題,被問的多半是「你怎麼會想去香港唸書」、「那實習時都在做什麼」。
曾經後悔來香港唸書嗎?「沒有,我只後悔當年沒選擇到美國、英國讀大學。」他表示如果能在美英等國家拿到的學歷,那找工作時一定更為吃香。高中時期為了進入頂尖的大學,學生對於分數總是錙銖必較,而張宸維雖然差一級分就能拿下學測滿級分,但他卻也認為,學測是個不那麼公平的制度,「學測是採級距的方式,多對一題或多錯一題都可能拿同一級分,努力學習兩年半的成果卻要在一場考試全部以選擇題的方式發揮,我想檢測效果與鑑別度都是有限的」。
他認為台灣與香港的升學考試,兩者的高中生幾乎都是放學拚了命的去補習,而考試制度雖然相近,但香港考試又較難一些,同時香港的學校對於篩選香港的學生十分嚴格,導致香港學生能上香港的大學比率約只有兩成,因此香港學生如果真的拚不上香港的大學,就會去就讀副學士,家境好者則申請其他國家的學校,能錄取港三大(港大、港中大、 港科大)的都是非常頂尖的份子。

工作機會少內容又遭侷限 回台之路漫漫無期

今年六月張宸維(中)自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如願進入投資銀行上班。圖/張宸維提供
今年六月張宸維(中)自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如願進入投資銀行上班。圖/張宸維提供

興大再傳聘任不支薪教師 學界批:做了最不好的示範

2018-09-27 06:25聯合報 記者林良齊╱即時報導
國立中興大學。圖/國立中興大學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圖/國立中興大學提供
中興大學再傳聘任「無給職」兼任教師。近日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公告誠徵兼任授課教師3名但在公告中卻註名為「兼任不支薪不占缺講師三名」引發學界一陣議論紛紛,許多老師痛批中興大學身為公立大學之一卻這樣壓榨教師,做了最不好的示範。
其實早在2015年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學程徵聘兼任專業技術人員,就曾明訂「屬義務授課,不支給鐘點費」引發社會撻伐,沒想到此次再度公告引發社會議論紛紛。
中興獸醫系公告指出「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誠徵 兼任義務授課教師;專長領域:「臨床獸醫學」(含犬外科、貓科疾病、手術心血管評估)兼任不支薪不占缺講師三名;以具碩士學位且曾擔任教學、研究或臨床工作二年以上,成績優秀者,或取得博士學位。」
中興獸醫系公告指出「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誠徵 兼任義務授課教師;專長領域:「臨床...
中興獸醫系公告指出「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誠徵 兼任義務授課教師;專長領域:「臨床獸醫學」(含犬外科、貓科疾病、手術心血管評估)兼任不支薪不占缺講師三名;以具碩士學位且曾擔任教學、研究或臨床工作二年以上,成績優秀者,或取得博士學位」。圖/翻攝自中興大學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8

假酒害命潮:馬來西亞48小時51人中毒,至少19死


假酒害命潮:馬來西亞48小時51人中毒,至少19死

2018/09/19 轉角24小時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375585?direct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2018. 9. 19 馬來西亞
假酒害命潮:馬來西亞48小時51人送醫,至少19死
馬來西亞目前正經歷著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假酒殺人」事件。大馬警方表示,自17日晚間開始,吉隆坡與雪蘭莪州地區,突然連續傳出大量的甲醇中毒病例,直到19日清晨為止,馬國衛生部已確認51起病例——其中19人死亡,14人住院中有生命危險——馬來西亞警方表示,這些中毒患者,大多是來自尼泊爾與南亞的外籍人士,症狀發作前也都曾飲用多種外籍廠牌的啤酒與威士忌,因此全案也正朝「私釀假酒」的方向大舉查緝。

大馬警方表示,這波假酒中毒案自周一傳出送醫通報後,48小時內已有51起病例,其中吉隆坡有6案、雪蘭莪州則有45案;至於死亡的19人身份,則有2名馬來西亞公民、2名孟加拉人與15名尼泊爾人。

「這51起中毒通報,皆出現了『甲醇中毒』的症狀...除了3名馬來西亞公民外,其餘患者則都是來自緬甸、尼泊爾、孟加拉與印度的外籍人士。」大馬衛生部總監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表示。

甲醇中毒是一般假酒事件中常見的症狀,儘管甲醇在人體內會被轉化為具強烈毒性的甲醛,但因生產成本較低、又和酒精乙醇的氣味相似,因此許多不肖的私酒商人都會在酒精飲品中混入甲醇,藉以謀取價差暴利。

這51起中毒案,在通報前都曾在當地飲用或購買三種品牌飲品,它們包括——緬甸品牌「曼德勒威士忌」(Mandaly Whisky)、「大皇家威士忌」(Grand Royal Whiskey),以及印度品牌「翠鳥啤酒」(Kingfisher Beer)。

諾希山表示,一般來說,在飲用含甲醇的假酒飲品後,12至48小時內就會出現頭暈、上吐下瀉、噁心、嗜睡、呼吸急促與心跳加速...等早期症狀。由於這些不適與乙醇造成的「酒醉」狀況類似,患者往往因延誤就醫,而造成視覺神經受損、永久性失明甚至死亡。

雖然馬來西亞是穆斯林國家,但為尊重多元信仰與世俗價值,其國內並未實施「禁酒令」,但對酒精飲品的各種抽稅,卻也是世界課徵最重的國家之一。

雖然馬來西亞的國民飲酒量,是亞洲最少的國家之一;但自今年9月起,馬來西亞改徵銷售稅及服務稅(SST)後,酒類的稅額又更為增加,因此大馬警方目前也懷疑這次以移工受害為主的假酒風暴,或與地下假酒廠的大舉擴張有關。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8

蔡英文落款「台灣之塔」 高金:踢慰安婦銅像非偶然

2018-09-13 09:32聯合報 記者余靖瑩╱即時報導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 聯合報系資料照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 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本人藤井實彥腳踢慰安婦銅像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國民黨強烈要求政府向日本政府嚴正抗議;執政黨則以謝長廷出面、幾位民代上節目,一方面譴責藤井實彥個人,一方面強調與日本政府無關,不要影響台日關係。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表示,這事件的發生絶非偶然。他說,2016年6月底在琉球,台日政要參加「台灣之塔」落成典禮,台灣去參加的有名嘴鄭弘儀、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高潞以用。「台灣之塔」是為二戰「沖繩戰役」犧牲的台灣人慰靈所建。「台灣之塔」題字落款人是「總統 蔡英文」,碑文中有一段「⋯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
高金素梅指出,這篇碑文改寫了歷史,台灣人從「被殖民統治」的位置轉變為「與殖民者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10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全亞洲有數千萬人受害犧牲,而受害的台灣同胞也有60萬人,現在,卻因為總統蔡英文落款的一段碑文,受害者變加害者。
高金素梅說,執政黨的從政黨員,你們可以不用再為「慰安婦事件」言詞閃爍、模糊焦點,好好研讀這一篇碑文,這篇碑文,已經讓民進黨變成「背叛台灣的執政集團」。有這樣的執政黨,當然就會有藤井實彥的腳踢慰安婦銅像事件。這也讓我們終於瞭解,為什麼民進黨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審議過程中,堅持不納入日據時期的轉型正議。因為,怎麼能向「生死與共的同胞」討公道?
高金素梅感慨,什麼是台灣的悲哀?背叛台灣的領導人,背叛台灣的執政黨。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8

專拐讀書人:德國學界的「論文詐騙集團」

專拐讀書人:德國學界的「論文詐騙集團」

2018/09/11 衛易萱(Barbara Witt)
德國學界,日前掀起一波「學術詐騙集團」之亂?圖為曾經是一位科學家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德國學界,日前掀起一波「學術詐騙集團」之亂?圖為曾經是一位科學家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圖/路透社
今年7月,德國媒體《北德廣播公司》(NDR)、《南德日報》(SZ)、《西德廣播公司》(WDR)與《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根據《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的國際合作調查,報導了一系列德國學界的「假科學」問題。
報導的核心是「掠奪性出版社」(Raubverlage)的問題:指的是像位於印度的OMICS出版集團或位於土耳其的WASET...等出版社,「誘騙」各國大學的研究者投稿給他們旗下的開放取用期刊(OA),收了出版費之後卻沒進行允諾過的同行評審(peer review),或是編委會的編輯,在沒有任何評審標準下就直接發表論文。
這些出版社也在世界各大城市主辦假學術研討會,不管學者的來歷資格,只要繳交會議費,人人都能參加、發表,騙取也浪費了正派學者的時間和金錢。據報導,德國有大概5,000位學者上這些掠奪性出版社與假會議的當,付費投稿或參加。但學者們,為甚麼會輕易上這些「學術詐騙集團」的當呢?
德國有大概5,000位學者上了掠奪性出版社與假會議的當,付費投稿或參加。但學者們...
德國有大概5,000位學者上了掠奪性出版社與假會議的當,付費投稿或參加。但學者們,為甚麼會輕易上這些「學術詐騙集團」的當呢?示意圖。 圖/歐新社

▌學者為甚麼上當?

原因在於從事學術事業會面臨的幾種困境:首先,德國年輕學者的工作特別不穩定。
根據德國〈學術人員定期契約法〉,博士生或博士後學者在某一所大學的工作,各有6年的合約限制,6年後要嘛成功得到不限期的工作合約,要嘛要離開該所大學。但根據調查,德國初級學術人員(Akademischer Mittelbau)的職位,高達93%是有限期的約聘合約,而終身教授的職缺對年輕學者來說又供不應求。
這個問題其實存在很久了。2014年,柏林洪堡大學畢業的生物學博士安切.費舍爾(Antje Fischer)就曾向《時代週報》投稿〈正職在哪裡?〉一文,描述德國年輕學者的困難。
當時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的她,因為德國大學的不限期職缺太少,於是決定先離開德國到國外找工作;她尤其害怕:如果在德國做了6年的博士後,還是拿不到教授的終身職位,是不是「形同學術職涯被就此封殺」(de facto Berufsverbot)?
況且,就算能找到博士後的職位,也不代表她一定能拿到6年的合約,像她一位在德國某大學任職的朋友,在職4年間內,每3到6月就得簽一次合約,儘管這種短期合約在大學機構之外,已經是非法的了。那樣「朝不保夕」(Existenzangst)的情況其實也對學者的研究動力與質量造成阻礙。
正職在哪裡?德國年輕學者的學術工作環境特別不穩定。「朝不保夕」的職位,其實也對學...
正職在哪裡?德國年輕學者的學術工作環境特別不穩定。「朝不保夕」的職位,其實也對學者的研究動力與質量造成阻礙。圖為在柏林自由大學校園的年輕讀書人。 圖/路透社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公開的《國情報告:2017年的年輕學者》(Bundesbericht Wissenschaftlicher Nachwuchs 2017)中,也應證了費舍爾博士的看法:初級學術人員不穩定的職業生涯,導致大部分博士畢業生(81%)選擇離開大學機構;留下來的學術人員約有一半因工作不穩定,也不敢養育下一代。其中女性學者有49%、男性學者有42%沒自己的孩子。即使如此,要拿到終身教授職位,學者平均也得等到40多歲,才能知道他們的學術生涯能不能穩定繼續。
而拿到教授職位的重要條件,就是出版足量文章,還有多多參加研討會認識其他學者。德國學者因此常用一句英文來描述這個情況:
不發表,就等死。(publish or perish)
意思是,學者得在上博士班、做博士後期間寫很多研究相關論文,然後最好在有同行評審機制的學術期刊刊登,否則很難爭取到教授職位。
「不發表,就等死。」要想拿到教授職位,就得出版足量文章,還有多多參加研討會認識其...
「不發表,就等死。」要想拿到教授職位,就得出版足量文章,還有多多參加研討會認識其他學者,對學者形成莫大壓力。圖為法蘭克福書展的示意圖。 圖/路透社
但像《自然》《科學》那樣世界有名、採取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接受的論文本來就不多,同行評審過程也相當耗時,因此很多學者們十分歡迎學術出版社主動聯繫。其中,若是收到掠奪性出版社邀稿的電子郵件,過去沒受害過的學者也不多想,相信了他們所提的學術標準就放心投稿,等到知道自己上當時,通常已經太晚了。
而掠奪出版社刊登這些正經學者的論文,不但可以收到出版費,也可以藉此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學術會議也是一樣,主辦出版社拿了學者的會議費之外,還可以順便利用與會學者的名譽。
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地理風險研究負責人彼得.霍普(Peter Höppe)在《德廣電台》的訪問中,曾描述自己去年收到OMICS集團在杜拜主辦的「世界代表大會」(World Congress)邀請,但參加後才發現參與者只有不到30人、會議品質差勁,受騙以後還發現自己的照片被放在主辦網站上,當作今年活動的「活廣告」。
可以發現,不只是年輕學者上這些「詐騙集團」的當,經驗資深的教授們也不例外。但問題在於:受騙的學者通常因為覺得丟臉,事後也裝作若無其事,不與同事們分享這些公司的名字和手法,讓他們毫無防備。因此,已經存在好一陣子的掠奪性刊物,才會自2013年起,在德國暴增5倍(全世界則成長3倍)。
掠奪性刊物自2013年起,在德國暴增5倍。因為許多受騙的學者覺得丟臉,事後也裝作...
掠奪性刊物自2013年起,在德國暴增5倍。因為許多受騙的學者覺得丟臉,事後也裝作若無其事,不與同事們分享這些公司的名字和手法,讓他們毫無防備。示意圖。 圖/法新社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假科學」後的真問題

不過部分德國媒體這次針對「假科學」的報導,也遇到了很多批評。像是《北德廣播公司》於7月23號報導的〈假科學:謊言製造者〉,漫談式地把很多學術出版界的不同問題放在一起討論,就需要很小心。
首先,該篇報導從2016年因乳癌去世的德國主持人皮耶豪(Miriam Pielhau)的故事說起,講到製藥企業如何利用掠奪性期刊為假藥做廣告,導致病人死亡;再來,報導介紹了掠奪性出版社與會議的「詐騙」手段,之後提到氣候變遷懷疑論者的EIKE組織,其在掠奪性期刊刊登的文章,如何被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引用。
第四部分談到,德國學者用公款出國參加「假學術會議」,浪費納稅人的錢。第五,才是《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對掠奪性出版社的大調查。第六,是記者們在德國林道市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會議訪問中,發現連獲獎者之中也有人曾經受掠奪性出版社的騙,並提到「不發表,就等死」的惡劣學術環境。最後,報導又回到皮耶豪的死以及騙她吃假藥的公司。
《德國公視第二台》(ARD)報導的〈假科學:謊言製造者〉,從2016年因乳癌去世...
《德國公視第二台》(ARD)報導的〈假科學:謊言製造者〉,從2016年因乳癌去世的德國主持人皮耶豪(Miriam Pielhau,圖中女子)的故事說起,講到製藥企業如何利用掠奪性期刊為假藥做廣告,導致病人死亡。 圖/歐新社
報導在短短30分鐘的節目中提問:
我們還能相信甚麼?
但問題是,《北德廣播公司》這篇報導,輕易將所謂的「假科學」和受騙學者的「正派研究」混為一談,卻沒能深入探討學術出版背後的真正問題。
例如,製藥公司跟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利用學術標準蕩然無存的掠奪性出版社,出版支持他們觀點的「假科學」,導致讀者受騙受害,但其實這樣的文章,交到像報導中的霍伯納(Jutta Hübner)教授這種一般的正經學者手上,馬上就能看出疑點。而這些報導,也沒有提及皮耶豪自己不顧醫生的建議,上網查詢乳癌的治療方法,進而把製藥公司的假廣告當真。
報導卻沒有提及,皮耶豪自己不顧醫生的建議,上網查詢乳癌的治療方法,進而把製藥公司...
報導卻沒有提及,皮耶豪自己不顧醫生的建議,上網查詢乳癌的治療方法,進而把製藥公司的假廣告當真。圖為遭破獲的德國假藥。 圖/法新社
瑞士聖加侖大學(HSG)的貝舍納(Thomas Beschorner)教授也在《時代週報》(Die Zeit)上批評,〈假科學〉等報導太過著重在一般學者很容易看出問題的掠奪性期刊,反而忽略很多科學研究工作真正面臨的問題,像是同行評審過程過久、評委態度過度保守以及前文提到的「不發表,就等死」學術壓力。
另外在德國,一般學者的出版費、參加會議的車馬費與住宿,大部分來自稅款——也就是國立大學、國立研究院或國立科學資助機構提供——因此如果有學者上掠奪性出版社的當,也就等於浪費公款。
著名物理學教授與電視主持人哈拉爾德.萊施 (Harald Lesch)在《德國公視第二台》(ZDF)的節目中表示:
當我們以稅款資助大部分的學術研究社群時,科學家的責任不外乎真相。
意思是,無論是不小心上當還是故意的,當學者使用公款投稿掠奪性期刊時,便違背了一般人民;但其實,掠奪性出版社的興起,和衍生的公帑浪費問題,背後也與傳統學術出版社和開放取用期刊的不善環境有關
〈假科學〉等報導太過著重在一般學者很容易看出問題的掠奪性期刊,反而忽略很多科學研...
〈假科學〉等報導太過著重在一般學者很容易看出問題的掠奪性期刊,反而忽略很多科學研究工作真正面臨的問題,像是同行評審過程過久、評委態度過度保守以及前文提到的「不發表,就等死」學術壓力。 圖/flickr@Espen_

▌掠奪性期刊的誕生:從傳統到OA期刊

與許多國際間的大學一樣,由於傳統學術出版社「坑錢」的營銷模式,德國近年來十分流行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
像是愛思唯爾(Elsevier)等國際知名的出版社,為了提高利潤,收取的紙質版和在線版訂閱費用越來越貴,加上愛思唯爾的版權政策要求投稿學者把所有版權轉讓給出版社,但投稿者、評審與編輯工作卻都是免費提供給出版社,條件並不公平。
批評者也認為,學者投稿的研究結果明明是公款補助,為什麼又要被擋在付費牆之後,讓學術圖書館再以公款訂購?因此,英國數學家蒂莫西.高爾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在2012年便發起了抵制愛思唯爾的「知識的代價」運動,獲得各國學者的支持;2017年起,德國學術大學也發起「DEAL計劃」(Projekt DEAL),與愛思唯爾談判訂閱費用問題,僵持至今。
「抵制愛思唯爾。」愛思唯爾等國際知名的出版社,為了提高利潤,收取的紙質版和在線版...
「抵制愛思唯爾。」愛思唯爾等國際知名的出版社,為了提高利潤,收取的紙質版和在線版訂閱費用越來越貴,數年前便引發了抵制潮。這幅插圖藉由修改愛思唯爾的商標圖像,呼籲抵制。商標中的榆樹和葡萄藤之葉皆落盡。 圖/維基共享
一般來說,如果學術圖書館沒辦法負擔現行期刊的訂閱費用,學者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利用像Sci-HubLibGen的非法線上資料庫,免費下載他們需要的學術文章;第二則是把出版模式改成開放取用,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刊登在智庫、自己的學院或大學,或者投稿給開放取用期刊,讓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閱讀文章。
由於其他學者都有機會免費閱讀,這樣的文章引用次數也比在傳統期刊上出版的文章高出許多,即使學者在出版之前需要繳交可能是幾百歐元,甚至幾千歐元出版費,但若算上過去在傳統學術出版社免費義務提供的編輯工作、安排同行評審等成本,這筆錢可說是值得。
但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也讓掠奪性出版社跟著竄起,他們用類似「網路釣魚」的方法,「誘騙」正在尋找期刊出版機會的學者,收了出版費後卻又不進行應有的編輯工作或同行評審,結果又形成了如今媒體所稱「浪費納稅人的錢」的情況。
掠奪性期刊這個嚴重的老問題,早在200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奧拉瑞亞圖書館館員傑弗里.比爾(Jeffrey Beall)就已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指出,並發表了〈比爾的掠奪性期刊清單〉(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也讓掠奪性出版社跟著竄起。他們「鎖定」正在尋找期刊出版機會的學...
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也讓掠奪性出版社跟著竄起。他們「鎖定」正在尋找期刊出版機會的學者,收了出版費後卻又不進行應有的編輯工作或同行評審。 圖/歐新社
此外,科普媒體《科學光譜》雜誌(Spektrum)跟《Heise online》,不只批評原本的報導模糊、聳人聽聞,更仔細地分析掠奪性期刊的問題,提出權威期刊過去的醜聞。像是2002年的舍恩事件,德國物理學家楊.舍恩 (Jan Hendrik Schön)研究結果造假,短短一年內在《自然》和《科學》發表的17篇文章,後來就有15篇被撤回。
其實這樣的造假研究比起掠奪性出版社對學術界的震動多出很多,對很多學者來說,掠奪性期刊的名聲已臭,他們閱讀這些文章也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文章的內容是不是正確、造假或根本是廣告。
但如前文提到的,《北德廣播公司》等媒體的報導把受騙學者在掠奪性期刊出版的文章,或在假學術研討會發表的真研究,一併說成「假科學」,忽略背後結構才是問題所在。
《科學光譜》評論,這樣的標籤就像美國總統川普頻繁使用「假新聞」(Fake News)一詞來稱呼批評他的傳統新聞媒體一樣,導致部分的人不再相信這些新聞媒體;而部分德國媒體直接使用「Fake Science」一詞概括研究工作的所有問題,也會導致一般民眾對於科學抱持疑問態度,無助於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科研工作與背後問題,反而恐怕傷害了學者與大眾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報導,在批判「假科學」的同時,其實也不能說得上是個「稱職的科學報導」。
直接使用「Fake Science」一詞概括研究工作的所有問題,會導致一般民眾對...
直接使用「Fake Science」一詞概括研究工作的所有問題,會導致一般民眾對於科學抱持疑問態度,無助於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科研工作與背後問題,反而恐怕傷害了學者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圖為柏林洪堡大學的示意圖。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