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生氣的人讓自己淪為奴隸!」憤怒,這個人類最古老也最原始的情緒,往往使我們一不小心就失控,雖然我們努力想克制,但生活中偏偏有太多「小人」,像是打不完的蟑螂,讓人煩躁抓狂。
所謂「小人」,指的不是滿肚子壞水的邪惡傢伙,而是「時常或在某種情境下言行無理或粗暴的人」,如何跟這些傷害你、老是惹你生氣的人共處,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好比說,職場遇到佞臣同事,爭功諉過,時不時在背後捅刀,或是機車主管、擺爛下屬等等,除了職場,生活週遭也會有像是大嘴巴愛洩漏祕密的朋友、總是把你嫌得一無是處的父母,或者情緒化像坐雲霄飛車的親密伴侶,搞得自己也如坐針氈。
有時,至親好友反而是你的痛苦來源。人人都有可能在無心或有意的狀況下變成小人,所以與其說我們要治小人,不如說要學著如何察覺心中的小人、與身邊的小人共處。
德國職場諮詢專家姬特‧赫爾特(Gitte Härter)編寫一套30分鐘教材,教你從自己、對方與應對策略3方面做起,該教材在德國狂銷500萬冊,現在是德國企業愛用的員工訓練手冊。
姬特主張──面對小人不用避開,要用不亢不卑的態度待之。信心十足地清楚表明、指點、警告、斥責小人應當適可而止,為自己扳回一成,又不會降低自己的格調。而有這樣涵養的人,通常跟自信、脾性與經驗有關。也就是說,自認脾氣暴躁,或膽小畏懼權威的人,是可以靠後天訓練,處事更從容。
也許你會略帶不滿地想,為什麼對「小人」不是以牙還牙?憑什麼我要姑息這種人?我可不是好欺負的!姬特卻認為,不生氣不是懦弱,而是自我修養的訓練,這也是使人格更臻成熟的過程,例如:
・ 為自己承擔責任
・ 不隨著別人起舞
・ 成為行為、情感及自信最終的主人
・ 認清自己言行的後果,採取有益於自己形象的言行方式
如果你曾經旁觀過一場戰爭,你會發現,那些不惜一切爭得面紅耳赤的雙方,最後難免兩敗俱傷,而人在憤怒或情緒高漲時,容易做出一些事後追悔莫及的言行。所以,治小人應該先從自己做起,如同古人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是對他人的仁慈,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在阿德勒心理學派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也提到,「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該書的建議是,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相信你會對自己應該採取的做法,了然於心。如何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以下是姬特的4句心法:
1 我不必去淌這個渾水。
有個比喻是這樣,如果有人把垃圾到在你頭上,你不必待在原地等垃圾掉下來,你只需要往旁邊站一步就行。
2 還好我不是那樣的人!
當某人對你做了蠢事,你也許可以轉念一想,這個人最近恐怕過得不順遂,或是他因為某件事情被踩到雷,才有如此反常的情緒。
3 這不是我的戰爭。
這也是英文「Pick your battles」的意義,別在無意義的戰場上浪費情緒;
4 我有選擇的餘地。
即時別人的言行再怎麼無理取鬧,你可以選擇自己是否回應、如何評價、想從中學到什麼?這些都是百分之百能由你決定的。
在象徵情緒成熟的諸多特質中,其中一項是有同理心,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樣的人通常也比較自信獨立,不需依附他人而存在。我們如何對他人保持寬容,或設法讓他人的憤怒之火不要延燒到自己?以下摘錄姬特‧赫爾特的3個換位思考練習:
1 很少有人真的是不懷好意的惡魔
如果我們把大多數的人都看成像你我這樣的好人,我們就不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充斥著邪惡的意圖、攻擊與陰謀。這並不是在為別人的那些小人言行賦予特權或開脫,而是要幫助你更中肯地做評價。
2 有時小題大作才是罪魁禍首!
如果你能假定,別人之所以難搞,無非是因為那件事情與他自己有關,不是在針對你,也就不用太過在意。根據我們的經驗,自己做出來的某些不良舉措,往往也都有苦衷。
3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有些人稱此為「因果報應」,人們確實會「收穫」自己所「栽種」的東西!那些不公平的、傷害人的或愚蠢的言行,確實會以某種方式回報在行為者身上。道理很簡單:因為言行會引發反應。人們會迴避言行粗野的人。如果有人在某人背後污衊某人,聽到這些話的人恐怕也都會不禁自問:「當我不在時,這傢伙又會在別人面前說我什麼?」以此類推。
自我覺察:找到你的小人雷達
多數情況下,一個巴掌拍不響,有時事件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自己的狀態不好,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通常在下列情況,我們會變得比平時更容易激動:
・ 當天(或當下)的狀態:身體不適,睡眠不足,感到飢餓,被某些事情搞得情緒緊張。
・ 面臨倍感壓力的工作或私生活方面的問題。
・ 對方令我抓狂也許是醞釀很久的結果,不過有時或許只是因為對方讓我們想起討厭的某個人。
・ 對方踩到了我的「地雷」。可能是個痛處,是個過往經驗,又或者是個爭吵中的議題。
・ 我們被別人的意見或自己的負面想法挑發。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戴起有色眼鏡去觀看周遭世界,會變得更嚴苛、更沒有耐性,而那些小人和白目的數量也會隨之激增。
只要認知到自己的紅色警戒區,就有機會啟動「調整」機制。例如,你會開始問自己:為何我今天如此激動?我缺了什麼?我能夠做些什麼讓自己「回復常態」?有時這麼做就足以幫助我們爭取一點時間和空間。
姬特在《與小人共處》書中,分享了3個從情緒紅色警戒中降溫的小撇步:1 腹式深呼吸讓自己平靜,讓身體從緊繃狀態舒緩;2 雙腳保持平行狀態,坐直或站直,腳踏實地使人有安全感;3 當你出現踱步或抖腳,其實代表不安,意識自己的小動作,就足以幫助你停止。不妨跟著做做看吧!
圖片來源/pakutas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