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5, 2021

校園無差別殺人的20年教訓:日本附屬池田小學事件警世錄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719153?direct?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校園無差別殺人的20年教訓:日本附屬池田小學事件警世錄 2021/09/03 陳威臣 大阪附屬池田小學事件發生於2001年6月8日,兇手宅間守闖入校園進行無差別殺傷,... 大阪附屬池田小學事件發生於2001年6月8日,兇手宅間守闖入校園進行無差別殺傷,導致8位學生死亡、13位學生及2位老師輕重傷。20年來日本社會並未遺忘當初的慘劇,每年舉行追思紀念、也不斷修正完善校園安全機制。圖為案發當時,學生被疏散到操場避難。 圖/路透社 「一生守護薩摩藩武士的榮譽,卻犯下慘絕的無差別殺人...」距今20年前,日本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無殺別殺人事件。2001年6月8日上午10時許,一位名叫宅間守的男子手持菜刀,入侵了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並從校舍一樓的二年級教室開始,無差別襲擊刺殺學生,在驚嚇聲中聞訊趕來、企圖制止宅間的老師們,也都遭到宅間刺傷,行兇15分鐘內,最後導致8位學生死亡(2年級7位、1年級1位),13位學生及2位老師輕重傷的慘劇。 事隔20年,如今的池田小學仍為此事哀慟不已,今年2021年全校教職員及學生、以及校外人士等共650人,仍聚集與池田小學舉辦追悼儀式,紀念事件的犧牲者。這一起震撼日本的悲劇,往後也讓日本人不斷反思孩童成長期的家庭教育、以及校園安全問題的重視。尤其池田小學事件發生的原因,又牽扯到日本社會高度壓力下,所累積導致的一連串無差別殺人事件,悲劇的釀成,難道沒有辦法事前預防嗎? 犯下殺人罪的兇手——宅間守——1963年出生於兵庫縣伊丹市,家中是工廠家庭,不過先祖卻是出身自薩摩藩(今鹿兒島縣)的下級武士階級。宅間家代代為此都相當自豪,因此從事法律或是警察者相當多,像是宅間的曾祖父就是警察。 圖為2001年6月10日,兇手宅間守被捕。宅間守1963年出生於兵庫縣伊丹市,家... 圖為2001年6月10日,兇手宅間守被捕。宅間守1963年出生於兵庫縣伊丹市,家中是工廠家庭,祖先則是薩摩藩(今鹿兒島縣)的下級武士,宅間一家頗引以自豪這個武士血統,宅間的父親也施以傳統嚴厲的家庭教育,甚至有家暴的問題。 圖/法新社 19世紀,薩摩藩的島津家武士照片(並非宅間家族)。 圖/Arnold Genth... 19世紀,薩摩藩的島津家武士照片(並非宅間家族)。 圖/Arnold Genthe歷史影像 或許正因為是武士的後代,家族中的男性成員都得經歷嚴格的「修身教育」,強調「不可以造成他人的麻煩」,並且不斷灌輸武士的觀念,以薩摩武士的血統身分自豪。這也導致了宅間守的父親,常會以管教的名義而對家人使用暴力。宅間守就在這樣的傳統而嚴苛的環境下成長,承受父親嚴厲對待,也有一些分析認為這可能導致其個性好強、卻又扭曲的一面。 根據檢調針對宅間守的相關調查資料,宅間守小時候遭到比自己強的同學霸凌後,就去欺負其他弱小的同學,甚至是去虐待小動物,藉以發洩不滿。由於長期被灌輸「武士」的觀念,因此自幼宅間便發願成為自衛隊員,還會獨自一人唱軍歌。 1981年底,18歲的宅間如願加入航空自衛隊,卻只服役一年多便被開除,原因是「與未成年少女性交」。離開自衛隊之後,宅間的工作並不穩定,轉換過包括貨運的司機、快遞、搬家公司等十多個工作,每個工作只有幾個星期或數個月便辭職。這樣的狀況也影響了宅間的精神狀態,在家中發脾氣和施暴等情緒不穩的頻率越來越多,又或者出現在高速公路逆向行駛等行為。 宅間的「異常狀態」釀成的第一起傷害事件發生在1984年。當時,宅間擔任大樓管理員時,毆打並強暴了一名女性,遭逮捕判刑入獄,結果宅間的母親居然為了不讓宅間入獄,向精神醫師撒謊稱宅間有精神上的疾病,因而讓宅間得以改移送精神療養院治療。沒想到宅間不滿被關在療養院內,因而在隔年從五樓跳下重傷,不但留下後遺症,還讓他萌生報復社會的變態心理。出獄後,宅間成為伊丹市營巴士的司機,以及垃圾車駕駛,但卻因猥褻婦女而被開除,只好另謀生路。 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案發當天上午10點10分左右,宅間守從學校南校舍私自闖... 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案發當天上午10點10分左右,宅間守從學校南校舍私自闖入,雖然有被其他老師發現行跡,但並未確認宅間的身分。當時正是課間休息時段,宅間守在先後進入三間教室,殺傷遇到的學生、以及前來阻止的老師。 圖/路透社 案發後場面極度混亂,宅間守約在10點20分後被以現行犯逮捕,最後總共有8位學生死... 案發後場面極度混亂,宅間守約在10點20分後被以現行犯逮捕,最後總共有8位學生死亡、13位學生及2位老師輕重傷。 圖/路透社 根據相關新聞資料,死亡的8名學童並非當場身亡,全部都是送醫後因失血過多而死。同時... 根據相關新聞資料,死亡的8名學童並非當場身亡,全部都是送醫後因失血過多而死。同時因為校方與教師都無法清楚掌握被害者的名單,也讓匆忙前來的家長感到恐慌與憤怒。 圖/路透社 案發後池田小學隨即由大阪警方封鎖現場。 圖/路透社 案發後池田小學隨即由大阪警方封鎖現場。 圖/路透社 事實上宅間的個性乖僻,且不與人溝通,加上自幼的偏差觀念,不斷犯下猥褻、暴力、甚至於對同事下藥等罪行,之後還被診斷出罹患精神分裂症而強制就醫因此宅間的人生不斷地在找工作、犯罪、開除、就醫之中輪迴。即便經常被逮捕,他也不認為自己有錯,直到2001年犯下池田小學殺人事件。 對宅間而言,從小所犯的過錯沒有被矯正,主張「自己並沒錯」的扭曲人格就此成形。這也導致事發後,宅間從未向家屬道過歉,甚至於期望趕快將自己判死刑,企圖逃離這個世間對他的批判。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他行兇的動機,除了自幼養成的性格外,當時的日本正籠罩在隨機殺人的恐怖之中——1999年正當宅間被診斷出罹患精神疾病,入院治療的同時,日本連續發生了三件隨機殺人事件。 首先是1999年9月8日,發生在東池袋的隨機殺人事件,事件主謀因對社會不滿,故手持尖刀與鐵鎚,在池袋街頭無差別行兇,造成2名女性死亡、6人輕重傷。當時23歲的兇手「加害者Z」被捕後,被法院判處死刑,目前仍關押在東京拘置所,尚未執行死刑。 東池袋事件三個星期之後的9月29日,一名擁有國立大學學歷、但卻因社交障礙導致罹患精神疾病的男子,在自身的事業失敗後,怪罪於社會及父母,而租車衝入山口縣下關車站內,導致數人死傷,之後還持菜刀下車,砍殺站內的無辜旅客,導致5人死亡、10人輕重傷的慘劇。事件後來被稱為「下關隨機殺人事件」,兇手已於2012年死刑執行。 案發後學校直接把學童疏散到操場集合,確保學生安全,再由家長到校接回。 圖/路透社 案發後學校直接把學童疏散到操場集合,確保學生安全,再由家長到校接回。 圖/路透社 案發後前來接小孩回家的家長們。 圖/路透社 案發後前來接小孩回家的家長們。 圖/路透社 池田小學事件的被害者家屬,對於學校第一時間應對混亂、以及事後的事件說明與慰問拖延... 池田小學事件的被害者家屬,對於學校第一時間應對混亂、以及事後的事件說明與慰問拖延,都感到極為不滿。 圖/美聯社 大阪警方正在向倖存的學童聆聽現場證詞。 圖/路透社 大阪警方正在向倖存的學童聆聽現場證詞。 圖/路透社 圖為受媒體採訪的倖存學童,以及當天疏散時恐懼哭泣的學生們。後來根據《NHK》等媒... 圖為受媒體採訪的倖存學童,以及當天疏散時恐懼哭泣的學生們。後來根據《NHK》等媒體的追蹤報導,長大成人的倖存者們依然留有深刻的恐懼印象,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也或多或少產生影響。 圖/路透社 這兩起大量隨機殺人的事件,引發了日本社會一陣恐慌。人人自危的狀態下,同年的12月21日下午,一名京都市的小學生居然在學校操場被刺殺,之後警方發現一名年僅21歲的補習班學生涉有重嫌,因此前往調查時,嫌犯卻趁隙脫逃,然後從公寓頂樓跳樓自殺。 經過後續的搜查發現,兇嫌是不堪升學壓力,萌生不滿因而行兇,這讓已人心惶惶的日本更加恐懼,且警方沒能逮捕嫌犯,反而讓他脫逃並自殺,批判之聲更是排山倒海。這些事件日本各大媒體鉅細彌遺的報導,卻似乎影響了宅間守的殺人動機,加上當時日本的各級學校持開放空間的理念,因此敞開大門、並未針對安全進行任何措施,才讓歹徒有機可趁。 直到類似闖入校園的殺傷事件之後,日本政府才亡羊補牢,除了加強學校的安全防護—,例如每天上下課時間,都有導護老師站在校門口,教導學童使用哨子或是隨身警報器,以保護自身安全之外,也與警方合作,增加員警的巡邏。甚至,有部分的交番(警察派出所)就設置在學校旁,遇到緊急狀況時警察可以立即處置。 池田小學每年也會不定期的舉辦人員訓練,在遇到「不審人士」(可疑人士)入侵校園時,該如何處理。大阪教育大學也將池田小事件列入教案,並以「校園安全」學科列為必修,在這所培育校園師資的大學之中,將這起不幸的悲劇作為教育年輕老師的教材,還訓練小學老師們應變之道,就是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同樣的事件。 池田小學在悲劇後停課了80天,才於同年8月重新開學。 圖/美聯社 池田小學在悲劇後停課了80天,才於同年8月重新開學。 圖/美聯社 此外,由於池田小學事件的影響,日本社會也開始重視罹患精神疾病人士的治療過程,預防再度發生類似的悲劇。再者,為了彌補警察與校園人力的不足,自2003年之後,日本全國各地陸續成立許多志工團體,在學童上下學時,在重要路口協助指揮交通,並且保護學童的安全。 這個稱為「黃信號」的志工活動,很快地獲得各地響應,團體與成員數大量激增,最多時曾高達277萬人、4萬8,000個志工團體參與(2014年的資料紀錄)。只不過近年來活動的人數與團體逐漸減少,目前大約250萬名志工、4萬6千個團體,人數減少的主因,包括日本少子化影響、志工年齡越來越大等,加上2020年武漢肺炎開始大流行,學校改採視訊授課,導致黃信號活動也被迫暫停。 這個因池田小學事件為契機,而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的活動,如今卻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地方已經暫停一年多,在池田小學事件發生20週年的現在,顯得相當無奈。但正如許多遺族所盼望的,校園安全受到大眾的重視,誠如當時的犧牲者本鄉優希的父親本鄉紀宏,至今仍為了校園安全而在各地受邀演講,如今日本的校園已很少發生類似的維安事件了。 事發20年後的現在,當年處於危機之中的小朋友們,也已超過27歲以上,或已為人父母。對於許多當事者而言,雖然是件揮之不去的陰影,也經歷過失去同儕的夢靨,不過如今他們仍認真地生活著,活躍於各個產業。日本《NHK》作了相關後續追蹤報導,尋找當年事件的倖存的小學生們後來的人生軌跡,像是當年8歲、同班的女同學遭到殺害的中原康輔,如今是大學醫院的研修醫。 對他而言,當年的悲劇與經過,至今依然忘不了。但也因為這個事件,讓他在高二時決定走上醫學這條路,還選擇了小兒科,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活下來: 「20年前...要是當初班上座位不一樣的話,說不定死的人就是我了。每每想到這裡,就感覺到生命的可貴。自己的命是被救來的,我也要用這個被救來的性命,來幫助其他人的命。」 池田小學事件的兇手已在2004年處以絞刑,但事件本身仍帶給人們許多啟示,遺族本鄉紀宏就表示:「希望不要再度發生同樣的悲劇」(二度と同じ悲劇を繰り返させない),這句話相信也是所有人的願望吧! 每年池田小學的忌日哀悼式。 圖/美聯社 每年池田小學的忌日哀悼式。 圖/美聯社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21

習近平:中國挑戰增多 不過太平日子要勇於鬥爭

udn 兩岸 兩岸要聞 習近平:中國挑戰增多 不過太平日子要勇於鬥爭 2021-09-01 20:53 中央社 / 北京1日電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天說,中國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不切實際。要丟掉幻想、勇於鬥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維護國家主權、安全。 習近平還說,共產黨人講黨性、講原則,就要「講鬥爭」。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含糊、絕不能退讓,否則就是對黨和人民不負責任,甚至是犯罪。 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黨校1日舉行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習近平出席發表講話作上述表示。 習近平說,黨員幹部必須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經得住各種考驗,走得穩、走得遠;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就經不起風吹浪打,關鍵時刻就會私心雜念叢生,甚至臨陣脫逃。 他表示,從當前幹部隊伍實際看,堅持實事求是最需要解決的是「黨性」問題,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講真話、講實話,是不是幹實事、求實效。對共產黨人來說,「好好先生」並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義」的人沒有公心、只有私心,沒有正氣、只有俗氣,好的是自己,壞的是風氣、是事業。 習近平又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要丟掉幻想、勇於鬥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他還強調,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 習近平表示,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始終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個「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

林凱衡/《失去青春的孩子》:建教生為何成為賤價生?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5709750?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林凱衡/《失去青春的孩子》:建教生為何成為賤價生? 鳴人選書 01 Sep, 2021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一書,寫的是一群年輕人,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職場工作與接受職業訓練的故事。圖為建教生示意圖。 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一書,寫的是一群年輕人,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職場工作與接受職業訓練的故事。圖為建教生示意圖。 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 文:林凱衡,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勞動者協會理事。)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一書,寫的是一群年輕人,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職場工作與接受職業訓練的故事。他們比大部分的人提早七、八年踏入社會,為的是習得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但這樣的簡單夢想,卻要以長時間的低薪勞動剝削、身體職業傷害和犧牲假日娛樂、朋友社交來換。 他們的故事凸顯了台灣的教育單位並未建立起有效的青少年轉銜制度,把學生丟在職場的建教合作,顯然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手段,許多學生因為禁不起漫長的工時而中途放棄,既沒有習得一技之長,也蹉跎了青春;即使成功熬過的人,大多也都傷痕累累,苦不堪言。 這群孩子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在髮廊、餐廳、飯店或便利商店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是就讀建教合作班的建教生。 《失去青春的孩子》改寫自作者涂曉蝶的碩士論文,不過曉蝶關注建教生的時間與心力其實遠多於碩士這個學位。在大學階段,她從家人身上注意到建教生的困境,接著在碩士班理解這個困境,畢業之後更持續追蹤這群學生的生命故事,因此《失去青春的孩子》這本書可說是長期貼近美髮建教生的社會紀實書寫,裡頭並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名詞,而是透過一個個建教生的現身說法,讓人窺見建教合作的運作實況。 透過這些建教生的故事,我們得以揣想許多美髮設計師是如何在建教合作的過程中熬過來的,曉蝶以她的社會學之眼,讓我們看到就讀建教合作班以及成為設計師的過程,並不只是個人偶然的選擇,還有更大的建教合作制度問題與資本主義的運作結構,這些人既在這個結構中,也對結構提出不同的回應。 重回建教合作的歷史現場 我與她的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關懷,那就是「建教生為何成為賤價生?」,曉蝶關注的是建教生的勞動過程,而我則專注在職業教育與制度的歷史發展,所以我將從建教合作的制度脈絡,來與這本書對話。 首先來談建教合作制度的歷史脈絡。台灣的建教合作始於1950年代,那時因為戰後的學校和廠商都有各自資源不足之處,所以必須盡可能讓學校與廠商之間的資源與設備有效利用,所以早期的建教合作包山包海,除了派學生進廠實習外,也包括由廠商送員工回學校進修,廠商委託學校研究或代訓人力、學校等等,早期的建教合作指涉的意涵相當廣泛,並不單指學校與雇主合作培訓學生。 1950至70年代這個時期以培訓人力為目的的建教合作,主要還是由學校承擔較多的養成責任,廠商的角色相對較少,例如委託式建教合作是廠商委託學校訓練其需要之人力,進修式建教合作則由廠商選派員工至學校就讀進修,實習式建教合作主要由學校在寒暑假期間送學生進工廠實習與體驗,嚴格來說主要還是以在校學習為主,勞動的成份並不多。 《失去青春的孩子》書中提到的建教合作,是1969年開始成立至今的輪調式建教合作,這個制度與過去的建教合作最大的差別,在於增加了廠商訓練的比重。學生待在廠商不再只是短期實習,而是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廠商工作與接受訓練。對學生而言可以賺錢又取得升學機會,畢竟當時能升上高職的機會沒那麼普遍。對學校而言可以節省成本,一套設備輪調收兩批學生。而廠商也可以提前取得學生的勞動力。這個三贏的制度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大受歡迎,剛開辦的十年,加入的學校多半以公立學校為主,不像今天這樣變成學生學業不好才來就讀的制度。 然而,也因為需要入廠訓練與工作,當時已經有人質疑這是對學生變相的廉價勞動剝削。最後要注意的是,在1990年代以前參加輪調式建教合作的業者都是製造業,而且以機械業為大宗,可以說是黑手師傅養成的重要管道之一,本書談到的美容美髮業參加建教合作,則是在1990年代後服務業崛起後才有的現象。 早期的建教合作包山包海,除了派學生進廠實習外,也包括由廠商送員工回學校進修,廠商委託學校研究或代訓人力、學校等等,早期的建教合作指涉的意涵相當廣泛,並不單指學校與雇主合作培訓學生。圖為建教生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早期的建教合作包山包海,除了派學生進廠實習外,也包括由廠商送員工回學校進修,廠商委託學校研究或代訓人力、學校等等,早期的建教合作指涉的意涵相當廣泛,並不單指學校與雇主合作培訓學生。圖為建教生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賤賣學生青春的建教合作? 為何在建教合作生態中,會出現勞動剝削問題呢?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有許多貪圖廉價勞動力的雇主所導致的後果,但這樣的解釋很容易歸因於個人不守法,而缺乏制度上的解決方案。 我試著從技能形成的觀點來解釋這個現象,這個觀點強調,如果要廠商或雇主好好訓練學生,就必須建立起良好的制度讓他們認為這個投資在未來得以回報,這樣他們才會願意先行投資。對雇主而言,投資訓練建教生是一筆額外的支出,如果訓練了以後,卻無法留下來就業,那麼這筆訓練支出就會變成損失。所以當雇主預期建教生未來會離開時,為了彌補訓練支出,他們可能會選擇在訓練期間盡可能壓榨勞動力,而建教生則可能因此中途放棄,或是畢業後立刻到別的廠商工作。 要改善建教合作中勞動剝削的問題,除了有效落實勞動法令監督,提高雇主使用短期勞動力的成本外,還必須設計制度與誘因,使雇主認識到投資訓練的長期收益大於短期的廉價勞動收益,這也涉及到有多少人會中途退出訓練,又有多少人在結訓後還願意待在原廠商或產業工作。 然而目前的建教合作制度,僅是將學業成績表現不佳的學生推進工作現場接受訓練,並沒有給予足夠好的投資與待遇。這個政策的成效也有待更細緻的評估,舉例而言,輪調式建教合作雖然有學生的出路統計,但還看不到學生訓練途中的退出率、畢業後取得證照的比率,以及原產業就業的長期追蹤調查,所以學生就讀建教合作班是否一定取得一技之長,都必須打個問號。 《失去青春的孩子》書中涉及的美容美髮業,是屬於有專業技術門檻的行業,所以成功通過考驗的學生,未來在就業市場能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然而也有一些產業的建教合作,學生在裡面其實學不到一技之長,這種建教合作就真的是賤賣學生的青春,也值得關注與討論。 書中涉及的美容美髮業,是屬於有專業技術門檻的行業,所以成功通過考驗的學生,未來在就業市場能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然而也有一些產業的建教合作,學生在裡面其實學不到一技之長,這種建教合作就真的是賤賣學生的青春,也值得關注與討論。 圖/高英工商提供 書中涉及的美容美髮業,是屬於有專業技術門檻的行業,所以成功通過考驗的學生,未來在就業市場能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然而也有一些產業的建教合作,學生在裡面其實學不到一技之長,這種建教合作就真的是賤賣學生的青春,也值得關注與討論。 圖/高英工商提供 1990年代以來建教合作的發展趨勢 最後補充一下最近的建教合作發展趨勢。前面提到,美容美髮業加入建教合作是1990年代後的事,這是因為受到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外移的影響,那時有幾個主要的變化: 參加的廠商逐漸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所以就讀建教合作人數最大宗的屬於餐飲管理科。 製造業人數除了大量下滑以外,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90年代以前廠商合作的科別主要是機工科,之後逐漸由汽車修護科、電子科或資訊科的學生較多,這應該與製造業外移有關。 不過近兩年以服務業大宗的趨勢似乎又悄悄發生改變,由於中美貿易戰造成供應鏈重組,許多製造業回到台灣設廠尋找人力,因此近兩年的建教合作生態變化包括了: 許多製造業廠商都提前向高中職預定人力,因此有不少學校重新舉辦建教合作,同時為了配合學生的升學需求,因此由高職、技專校院和廠商合作的三合一產學攜手專班越來越多,通常會讓學生在高教階段白天上班、晚上上課進修。 僑生就讀建教合作班的比例明顯增加,反映了台灣的少子化趨勢下,必須向東南亞尋求勞動力。 考慮到學生的心智成熟程度與學習情況,輪調式建教合作逐漸減少,階梯式建教合作逐漸增加,連輪調式建教合作最早的發源地沙鹿高工,在這一兩年也改辦階梯式建教合作。 相信在每個人成長念書的經驗中,都會聽到一句話:「不會念書,就要學一技之長」,但我們卻很少重視這個一技之長該如何投資與養成,結果是這種選擇常常變成一種「次佳」的選擇道路,實際上教育資源還是集中在會念書的人身上。教育的適才適性,絕對不是把唸書表現差的學生,丟去職場就解決問題,每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步調只是有快有慢,但絕對都值得被好好地投資與好好地對待。 希望透過《失去青春的孩子》這本書,能激發大家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認真對待每一份成長的青春。 教育的適才適性,絕對不是把唸書表現差的學生,丟去職場就解決問題,每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步調只是有快有慢,但絕對都值得被好好地投資與好好地對待。圖為建教生工作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教育的適才適性,絕對不是把唸書表現差的學生,丟去職場就解決問題,每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步調只是有快有慢,但絕對都值得被好好地投資與好好地對待。圖為建教生工作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本文為《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書評,游擊文化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