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6, 2010

邰蒂專欄/美金融疑雲未散 投資客閃人

【經濟日報╱邰蒂】

2010.08.07 02:16 am


暑假來臨,近幾周來主要的股價指數都持續上攻,受到美國企業獲利與歐洲壓力測試良好的鼓舞,但華爾街的氣氛卻一點都不輕鬆愉快。

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上個月大漲7%之後,華爾街絲毫沒有狂喜之情。因為就如同金融時報本周稍早所報導的,這個夏天最驚人的發展是許多資產類別的交量都同步崩跌。

這一方面是因為許多機構投資人都靜悄悄地開始罷工,寧願抱著現金在市場外觀望。

但是同樣啟人疑竇的情形也發生在散戶投資市場。最近幾個月來,美國散戶持續把錢改投入公債以及安全性較高的企業債,有些錢也流進垃圾債基金。

但是在美國股市,這個美國金融業最著名的看板市場,散戶在退出市場。股市共同基金在上周流失了15億美元的美國資金,而在更早的兩周裡,已各流失了32億美元與42億美元投資金。事實上,從5月以來的12周裡,持續流失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

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樂觀派認為這只不過是暫時的暑期懈怠,或者僅是因為歐債危機與美國失業的雜音影響。他們可能說對了,但我懷疑資金流出股市的背後有更深的結構性原因。

目前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信心問題,這不只是因為經濟前景可能看壞,更是因為投資人不再相信有任何人理解市場的運作,能夠預估未來。

回想一下20007年夏季危機出現前的平靜年代。當時,經濟局勢看來是如此溫和,如此穩定,使得經濟學家把該時期取名為「大緩和時期」。大多數投資人與企業在擬定十年計畫時很少感到憂慮。的確,當時的世界認為金融體系已非常穩定,電腦輔助計算的長期計畫看來不但合乎邏輯,更是現代文明的代表,使我們和過去的黑暗時代區別開來。

然而這場金融危機卻摧毀了這種自滿心態。雖然2008年秋季引發的恐慌目前已緩和下來,這場危機卻摧毀投資人的信任,扼殺天真的樂觀心態。現在,投資人與企業都知道世界有時會極端地難以預測,無法控制。董事會與投資人不再認為擬定十年計畫是合理的,大為縮小展望的時間長度。許多企業與投資人的心態變得有如第三世界國家的佃農,隨時都準備要迎接最壞的風暴。

而實際上,金融市場現在也籠罩在許多的不確定疑雲。美國的政治局勢變得非常不穩定,民粹的呼聲高漲。政府介入經濟的規模與手法空前未有,而金改執行後可能會對資本流動造成巨大影響。可能的問題還包括陷入雙底衰退,以及通貨緊縮。

更糟的是,5月6日的「閃電崩盤」仍讓市場驚魂未定。近三個月來,美國當局與業界都絞盡腦汁,想找出導致這種急速崩盤的原因,但到現在為止仍無法提出合理解釋。

這使人相當震驚,也讓信心更為衰弱。畢竟,投資人不喜歡對法規前景感到困惑,也厭惡通縮疑慮。但是更嚴重的是看來已經沒有人知道股市的運作機制到底是什麼,沒有信心把錢投入股市。美國股票共同基金加速流失資金,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就如我一開始所說的,這些可能都只是短暫現象。一旦經濟好轉,美國的金融法規體制明朗化,冒險的動物精神就會再次回歸。

但是日本的殷鑑告訴我們,事情不一定能這麼美好。泡沫經濟破滅20年過後,日本民眾仍被嚇得不敢把錢投入股市,一些機構投資人也繼續縮手。信任喪失的傷害難以修復。

美國還不到這種地步,但是執政者與銀行家最好持續關注交易量的狀況,而且,祈禱不會馬上又來一次「閃電崩盤」。(作者Gillian Tett是金融時報美國分社主編/編譯陳家齊)

【2010/08/07 經濟日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