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4, 2016

悲情「流沙中年」!辭高薪顧父母 卻葬送了人生

  
願景

悲情「流沙中年」!辭高薪顧父母 卻葬送了人生

  • 捨6萬月薪,全心顧爸媽,卻把自己的事業、健康、婚姻也賠進去。

  • 辭工作顧家人,專家:最錯誤的決策。
「我要去睡覺了。」林玉瑩使力將喊著頭痛的母親從椅子上扶起,慢慢地往房間走去,中風的父親靜靜坐在客廳一角。

記者到訪的3天前,林玉瑩92歲的母親因為昏迷被送到急診,檢查後發現罹患腦瘤,母親已有多年心臟病史、痛風、高血壓等慢性病纏身;88歲的父親中風10多年,雙腳癱瘓,大小便都得靠林玉瑩處理,每2小時就要換尿布、翻身,後來也漸漸失智。林玉瑩獨力照顧重病父母,這一顧就是17年。

58歲的林玉瑩原本在義大醫院當看護,月入6萬元,40歲時,父親中風病倒,為了照顧父親只好辭去工作,淪為「流沙中年」。老闆勸她「工作不做妳會後悔」,但她認為「照顧老人家不能等,事情遇到了就要做。」

省錢顧父母 17年沒買過衛生紙

靠著自己和父母每月1萬7千多元的農保及老人年金過日子,林玉瑩節省開銷,將舊衣服剪成一塊塊布代替衛生紙,擦過的布就洗乾淨、晾乾再利用,17年來家裡沒買過衛生紙。

一家人吃的菜全是林玉瑩自己種的,她帶記者走進家門口那片租來的菜園。

「這個長得不怎麼好。」林玉瑩指著樹上還未成熟的芭蕉,她說,爸爸喜歡吃芭蕉、木瓜,她就自己種。每天清晨5、6點,她會騎車到更遠的農地,摘回當天要吃的蔬菜,回來後煮熟、用果汁機打碎,加在稀飯裡餵父母吃。林玉瑩自己的三餐也極簡,經常一道菜、一碗飯就打發。
什麼是流沙中年?
因為家人突然病倒或公司無預警裁員、倒閉,全台有愈來愈多人像林玉瑩一樣,因為突如其來的變故,就從平順幸福的日子,淪落至貧窮線邊掙扎,如同身陷流沙難以翻身,成為「流沙中年」。
>>>>點看更多流沙中年的故事

無用地產 低收補助絆腳石

即便生活清苦,林玉瑩卻因為名下有地產,無法列為低收入戶。「那塊地也沒辦法種東西。」林玉瑩說,她在藤枝二集團部落有塊山林地,但莫拉克風災後家園被毀,全家搬到杉林大愛園區,那塊地現在無法耕種,只能擱在那,卻因此不能申請低收。

中年是家計負擔最沉重的年齡,但國內社福較偏重在老人、小孩與身心障礙,中年新貧族成為社福顧不到的角落。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李美珍表示,對於沒達到中低收入戶標準的「近貧家庭」,由於社福補助有限,面對中年人口,多是協助就業及幫助工作穩定。
這群從中產階級跌下來的人,很多因為有房有地、有存款,不容易進入低收。
「這種中年新貧的結構性現象,代價是由個別家庭來承擔。」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觀察,很多家庭都付出沉重代價,包括疾病、丈夫酗酒、外遇和家暴、由婦女扛起家計等,「但社福資源大多集中老年,中年新貧家庭能得到的支援相對不足。」
林玉瑩將舊衣服剪成一塊塊布代替衛生紙。記者楊萬雲/攝影

搞壞身體 「一次看5科」

林玉瑩的身體在經濟與照護雙重壓力下逐漸被壓垮,乳癌、糖尿病和帶狀疱疹陸續找上她,受糖尿病影響,視力漸漸退化。「帶爸媽去醫院,我也跟著看病,一次得看5科。」林玉瑩說。

許多家庭照顧者像林玉瑩一樣,在顧家人的同時,自己也悄悄生病。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最新調查顯示,近4成照顧者認為因照顧工作導致健康變差,且有超過7成照顧者心理健康受影響。這群中年照顧者也將逐漸老去,到時誰來照顧他們?

但林玉瑩想不到未來的問題,因為除了照料父母,還有一個因車禍住院30幾年的弟弟要照顧,4人醫藥費占了大半生活開銷,但她卻未向政府申請重大傷病補助。
我跟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可以申請,但我想說自己還可以就先不要,因為那也是拿國家的錢。
離婚多年的她,3名子女都已成年,但他們的經濟也不寬裕,「我常跟他們開玩笑,有剩下的錢再給我,沒有的話就不要。」她說,孩子自己生活都不夠了,不要麻煩他們,她只盼偶爾回來幫她看顧父母,讓她喘口氣。

去年林玉瑩曾一度試著打零工維持家計,但因父母病情惡化,不得不放棄打工機會,「這個都先不要想。」照顧父母,就像一場馬拉松,只是她的馬拉松看不到終點。
林玉瑩原本在義大醫院當看護,40歲時父親中風病倒,為了照顧父親只好辭去工作。記者楊萬雲/攝影

隱形失能 全台131萬人

衛福部推估,我國「隱形失能」人口有131萬,受影響的工作人口(隱形照護)231萬人,像林玉瑩這樣,離開職場的有13.3萬人。家總估計,家庭照顧者以45到55歲中年族群最多,他們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一旦因家人病倒離職照顧,全家人生活很可能隨即陷入貧窮。

「長照」雖是近年政府力推的社會安全網,但建置速度卻趕不上人口老化。家總2015年統計,全台約有76萬名失能、失智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其中近6成由家人獨力照顧,近3成由外籍看護照顧,僅1成5使用政府長照資源,換算約有64萬名失能者未被政府承接。
僅15%失能者 獲政府照顧家屬照顧外籍看護工政府照顧服務Highcharts.com

離職顧家人「最錯誤決定」

為數不少的家庭因為付不出看護費用,或不放心家人被他人照料,而讓家中經濟收入最低的、最沒有聲音的那個人辭去工作、在家照顧。「這當然是我們最不樂見的。」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犧牲工作,後面可能會衍生照顧者財務及精神壓力等嚴重問題。
照顧者在慌亂的情況下,最錯誤的決策就是離職。
陳景寧表示,許多真實的長照經驗是,在問題發生前未及早準備,當家人病倒,一時間手足無措,不知道向誰求助,更沒聽過政府推動多年的「出院準備服務」「照管中心」。她建議,當民眾發生照護問題時,第一步應找縣市照管中心,進行資源盤點,了解可以從政府得到哪些照護資源,例如住家周邊有哪些居家社區服務、社區有沒有日間照顧中心等。
為了孩子,劉忠福努力重回職場。記者楊萬雲/攝影

薪資停滯20年 中年更易陷流沙

現在40多歲的中年世代,20年前踏入就業市場時,正好遇上經濟成長放緩、產業外移,造成結構性失業,派遣、臨時工大量增加,薪資停滯20年。這樣的時空脈絡,讓台灣的中生代更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變故。

45歲的劉忠福,靠著努力工作,雖然辛苦,也還算能讓太太與3名子女過著幸福日子。但3年前的工地意外,劉忠福左手臂被鋼筋刺穿,不僅長達半年無法上班、沒有收入,更丟了賴以為生的營造工作。
一場工傷,讓劉忠福淪為流沙中年,好一陣子全家只靠他代班保全的不穩定薪水過活。現在,劉忠福拿到了正職的工作,固定月薪2萬7,但要養家仍相當吃緊,幾乎無法儲蓄。他眼裡只有3個發展遲緩的兒女,希望他們在接受早療後能追上一般孩子的腳步,能把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在供孩子讀書上。但20年後將要退休的自己呢?劉忠福只能尷尬的笑說:「我沒想這麼多。」

聯合報/蔡佩蓉、黃信璁、鄧桂芬 報導
聯合報/許瑋琳、陳建名 影音拍攝剪輯
聯合報/柯永輝、須冠達、李康齡 製作
主圖/楊萬雲 攝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