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 2008

2006 Ig Nobel

特別:二○○六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


編輯 Gene 報導 , 轉載自科景網站 (http://sciscape.org)。

搞笑諾貝爾獎今年的得獎名單已經公佈,今年的搞笑諾貝爾得獎主題包括比利時乾酪及臭腳丫的味道、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啄木鳥不會頭痛的秘密、挑食的糞金龜、按摩肛門治療打嗝、拍團體照的密技和如何用恐怖高頻對付吵死人的小鬼等研究成果。

搞笑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一樣,在每年十月初頒發,主辦單位是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AIR), 其名借用自「不名譽」(ignoble),本身就帶有貶低意味。它在共同1991年首次舉辦,今年已經是第十六屆。儘管如此,搞笑諾貝爾的得獎主題,也都 是曾經在權威的專業學術期刊上的發表,多數得獎者也認同它是一種另類的榮譽,雖然沒有獎金,而且要自付旅費,不過每年都能從正牌諾貝爾獎得主手中領獎。

和平獎

得主英國威爾斯的Howard Stapleton發明了一種專門對付青少年的高頻噪音機,這玩意兒發出的恐怖高音頻噪音只有青少年可以聽得到,大多數成年人都無法聽到。他的靈感來他女兒和他兒時的經驗。這項發明甚至還被運用到手機鈴聲上,有業者用它來生產只有學生可以聽到鈴聲且老師聽不到的手機。

生物學獎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生物獎頒予兩位研究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的荷蘭科學家Bart Knols和義大利科學家Ruurd de Jong。他們發現比利時乾酪和人的臭腳丫的共同點除了腥臭難聞之外,還也都會吸引甘比亞瘧蚊。[1-4]

鳥類學獎

加州大學戴維斯和洛杉磯分校的Ivan R. Schwab和已故的Philip R.A. May,發現了啄木鳥一直去撞樹卻不會頭痛的秘密--啄木鳥的腦袋和眼球固定得比較緊,所以不會在頭殼裡亂撞,因而獲得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鳥類學獎。[5-7]

聲學獎

人們難以忍受聽到指甲刮黑板的尖銳聲音,其道理何在?芝加哥西北大學的D. Lynn Halpern、Randolph Blake和James Hillenbrand在廿年前就已經有了解答,今年他們因這項舊研究,榮獲搞笑諾貝爾的聲學獎。[8]

醫學獎

惱人的打嗝原來可以透過手指按摩肛門來解決,因為受刺激的迷走神經能夠停止打嗝。這是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的Francis M. Fesmire以及以色列的三名科學家Majed Odeh、Harry Bassan和Arie Oliven不約而同的研究,榮獲搞笑諾貝爾醫學獎。[9-11]

營養學獎

科威特科學家Wasmia Al-Houty和Faten Al-Mussalam的研究顯示糞金龜其實很挑嘴的。他們發現糞金龜是素食主義的--牠們偏好好草食動物的糞便,尤其是馬糞。[12]

數學獎

澳洲的Nic Svenson和Piers Barnes則因計算出拍團體照時,要拍到一張沒人閉著眼睛的照片,倒底得按多少次快門,而榮獲今年搞笑諾貝爾數學獎。他們發現,天氣好時只要拍人數除於 三的張數,就可以得到一張99%沒人閉著眼睛的照片;如果光線不好就要除於二,因為快門較慢。可是如果人數超過五十人,就算了吧。[13]

物理學獎

法國的Basile Audoly和Sebastien Neukirch研究出為何試圖折斷乾麵條時,麵條為何往往會碎成兩段以上。[14]

化學獎

西班牙的Antonio Mulet、Jose Javier Benedito、Jose Bon和Carmen Rossello研究發現原來超聲波通過切達乾酪的速度是受溫度影響的。[15]

文學獎

普林斯頓大學的Daniel Oppenheimer發現大學生傾向於使用複雜的字彙來彰顯自己的聰明智慧,結果反而弄巧成拙。[16]

每位得獎人致謝詞嚴格限制在一分鐘內,不然才八歲的司儀小女孩就會跑到受獎台前,開始大叫閉嘴。觀眾可以朝台上亂射紙飛機,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Roy Glauber負責把紙飛機掃掉,去年他以光的同調性的量子理論的貢獻,拿到了正牌的諾貝爾物理獎,可是今年仍堅守職責。

原學術論文:
1. "On Human Odour, Malaria Mosquitoes, and Limburger Cheese," Bart. G.J. Knols, The Lancet, vol. 348, November 9, 1996, p. 1322.
2. “Behaviou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female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Diptera: Culicidae) to Limburger cheese volatiles,”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B.G.J. Knols, J.J.A. van Loon, A. Cork, R.D. Robinson, et al., vol. 87, 1997, pp. 151-159.
3. "Limburger Cheese as an Attractant for the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s.s.," B.G,J. Knols and R. De Jong, Parasitology Today, yd. 12, no. 4, 1996, pp. 159-61.
4. "Selection of Biting Sites on Man by Two Malaria Mosquito Species," R. De Jong and B.G.J. Knols, Experientia, vol. 51, 1995, pp. 80–84.
5. "Cure for a Headache," Ivan R Schwab,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vol. 86, 2002, p. 843.
6. "Woodpeckers and Head Injury," Philip R.A. May, Joaquin M. Fuster, Paul Newman and Ada Hirschman, Lancet, vol. 307, no. 7957, February 28, 1976, pp. 454-5.
7. "Woodpeckers and Head Injury," Philip R.A. May, Joaquin M. Fuster, Paul Newman and Ada Hirschman, Lancet, vol. 307, no. 7973, June 19, 1976, pp. 1347-8.
8.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D. Lynn Halpern, Randolph Blake and James Hillenbrand,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vol. 39, 1986, pp. 77-80.
9. "Termination of Intractable Hiccups with Digital Rectal Massage," Francis M. Fesmire,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vol. 17, no. 8, August 1988 p. 872.
10. "Termination of Intractable Hiccups with Digital Rectal Massage," Majed Odeh, Harry Bassan, and Arie Olive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vol. 227, no. 2, February 1990, pp. 145-6. They are at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nai Zion Medical Center, Haifa, Israel;
11. "Hiccups and Digital Rectal Massage," M. Odeh and A. Oliven,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vol. 119, 1993, p. 1383.
12. "Dung Preference of the Dung Beetle Scarabaeus cristatus Fab (Coleoptera-Scarabaeidae) from Kuwait," Wasmia Al-Houty and Faten Al-Musalam,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vol. 35, no. 3, 1997, pp. 511-6.
13. "Blink-Free Photos, Guaranteed," Velocity, June 2006.
14. "Fragmentation of Rods by Cascading Cracks: Why Spaghetti Does Not Break in Half," Basile Audoly and Sebastien Neukirch,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95, no. 9, August 26, 2005, pp. 95505-1 to 95505-1.
15. "Ultrasonic Velocity in Cheddar Cheese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tonio Mulet, Jose Javier Benedito, Jose Bon, and Carmen Rossello,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 64, no. 6, 1999, pp. 1038-41.
16. "Consequences of Erudite Vernacular Utilized Irrespective of Necessity: Problems with Using Long Words Needlessly," Daniel M. Oppenheimer,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 20, no. 2, March 2006, pp. 139-56.

參考來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名駒遇到狼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4 期
作者:曹秀雲、呂國禎
台灣最大連鎖百貨接班人吳昕達,從小接受美式正規訓練,為何一到大陸市場,有如馴育賽馬身陷沼澤?軍人出身,中國零售大王吉小安,擅長布陣、奇襲對手,6天之內接管北京新光天地,他有多狠?

中國大陸有三類富翁:第一類是個體戶;第二類,技術擁有而從後創業者;第三類富翁,憑藉權力瓜分壟斷利益,迅速累積財富,財富規模之大更勝前兩者。這些, 有的是官員。 他們稱前兩種富翁是「凡夫俗子」。自比為「半人半神」,所謂「神」指的是有很大能量,賺錢不花力氣且數量龐大。他們擁有權力。一九九三年後,第三類富翁藉 介入國營企業股份化等改革,在「股票熱」、「房地產熱」中,以世界罕見的速度累積更巨大的財富,進入私人口袋。

這是後來成為禁書,但被翻譯成英文、日文的《中國的陷阱》所述。作者何清漣深刻揭露中國第三類富翁的面貌。

因為新光三越少東吳昕達被扣押六天事件,一夕間,震驚台灣的北京商人——北京華聯集團董事長吉小安,曾經是官員、中南海的保鑣。

一時間,他可以動員公安人員,上飛機把合資夥伴「揪」下來。

一夕間,他可以讓自己的司機,變成人民幣一億元資本額公司的負責人。

十年間,他從一介官員,變成今天的中國零售五強,坐擁營收新台幣九百億元的零售王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兇猛如狼的吉小安

吉小安是誰?一頭蒙古草原之狼?還是曾經被喻為儒商的傑出企業家?

攤開吉小安的資歷,一九九七年是他最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之前的吉小安資歷全是謎,就連第一桶金也不知從何而來,但這一年之後,也就是吉小安四十歲,他從官員變商人,開始他的傳奇。

一 切,只在十年間。傳奇之一,他從官員化身成為零售集團董事長,並且手握兩家上市公司;傳奇之二是將一個低階的超市,不斷提升、壯大。如今,他在中國大陸擁 有七十家以上的分店,還從超市發展到大賣場、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北京新光天地一役,更讓他擁有一個占地超過三萬坪,兩岸最大的精品百貨公司。 謎樣的發跡:
從過軍、當過保鑣 再從公務員一躍成為商人


先 從四十歲之前的吉小安談起。他出生於一九五七年,今年五十歲,是大陸俗稱的老三屆世代,意思是求學的階段,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書都沒得讀,求學只好中斷。 這時期,吉小安還曾插隊落戶。等到文革結束,已經十九歲。所以,他自己學歷所述的碩士,究竟是哪一所學校?哪一系所?並無所據。

早年的吉小安像一個謎。他從軍,也當過中南海保鑣,可以帶著手槍與衝鋒槍出入中南海,被稱為身懷絕技的御前帶刀侍衛。因為這層關係,吉小安的人脈拓展到中南海的高官。這樣的背景,就不難理解到他在「新光政變」採取的手段。

從 北京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華聯綜超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股權來看,可以證明吉小安有軍方背景,例如華聯商廈前董事長徐勇,曾在陸軍番號三九四 三五一部隊當兵,董事范文明是海軍出身,他們巧妙的淡化了軍方身分,化為華聯集團的經營階層,掩飾北京華聯的軍方色彩。

他確切的權力 淵源,外人很難溯及,但吉小安卻得到一個平常人不可能有的機會,進入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這不是一個普通工作,這個機構因為中國大陸改 革開放,而在一九八一年成立,負責研究中國改革開發的經濟發展方向,相當於台灣的經建會,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層級比司長還要高,就連副主任也是當過部長的 官員才來接任。譬如,該單位名譽主任馬洪,就曾經提拔過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
這研究機構,參與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計畫。參與者,因此擁有資訊的先知權。

那個年代,中國大陸針對國有的供銷體制改革,將類似於台灣軍公教福利社或農會糧食配銷站,逐步民營化。

這 是經濟改革的一段歷史,這讓吉小安有了發展自己事業的機會。 第一步,他成立海南民族實業(二○○二年改名為北京華聯集團投資控股),來控制國有的華聯商廈,成為最大股東,反而讓官方代表中商集團變第二大股東。這是 一段詭譎的過程,透過權力轉換的運作,一個空手者變成一家國營企業的實質負責人。

簡單的說,吉小安是用海南民族實業的民股代表身分,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民間企業家。

第 二步,他又藉著切割、上市等方式,把北京華聯集團私有化。換言之,層層的轉投資之下,北京華聯集團大部分的錢雖都是官方出的,但由於不斷的稀釋主導權,反 而被持股較少的吉小安所掌握。這樣的方式跟力霸創辦人王又曾,透過轉投資紙上子、孫公司,再回頭控力霸與嘉食化模式非常類似。

三大爭議:
大玩股權遊戲 疑似用假交易美化財務帳面


在十三億人口中,吉小安能崛起,有大時代背景與能耐,充滿神秘、傳奇、爭議。

其中,二○○一年十一月,北京的新華社曾經列舉兩大爭議:

數年前,吉小安把北京華聯商廈部分業務分割出去,成立華聯綜超,讓這家公司在上海A股上市。這是他的第一家親自掛名董事長的上市公司,但是分割與上市過程,疑雲重重。

新華社在新華網發文質疑,北京華聯集團用募集資金方式來上市增資,使子公司控股權轉移,大玩股權結構的遊戲。

經此分割後,華聯綜超董事會變成是由吉小安獨大局面。一個沒出大錢的人,竟然可以完全掌握這家上市公司。

不 只如此,新華社同時質疑,北京華聯的財務數字灌水。新華社拿北京的老商業股進行比較,「王府井該年中期的淨利較上年度同期減少二七%,西單商場衰退一八 %,唯獨北京華聯成長三九%。同為北京的商業股,如果北京華聯在百貨和超市的主營業務收入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話,淨利怎會有如此大的增幅?或者說財務資 料存在水分(灌水)?」 第三大爭議是,二○○三年,吉小安的司機吳官平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他被掛名在一家名為洋浦天馬公司擔任負責人,註冊資本額人民幣一億元、員工十三人。 成立五天後,花了人民幣四千七百五十萬元,買下廣州華聯七一.四%的股權。

洋浦天馬用高價收購廣州華聯的股權,讓這筆交易產生的利潤達人民幣一千六百萬元,足足是廣州華聯前一年度淨利的一倍,北京華聯集團不僅擺脫廣州華聯虧損陰影,該年度虧損也縮小到人民幣二千三百萬元。
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天衣無縫的計畫,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國大陸百度網刊登河北康泰投資公司的研究報告,揭發吳官平原來是吉小安的司機,懷疑這一次的股權買賣,其實是左手換右手,用股權的假交易,來掩飾美化財務帳面。

深諳計謀布陣:
稱霸中國零售業 展開國際化,大舉進行挖角


吉小安能夠在十年之內,讓國營企業變成自己私人公司,還不斷壯大,他有計謀也充滿野心,就像一匹在蒙古草原的狼,懂得偵察敵人、慢慢布陣、不隨便出手採取伏擊,最後用奇襲的高超戰術擊潰敵人,這就是吉小安,狼一般的性格,中國零售業的蒙古草原狼。

「此時,十幾條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起來,長尾統統平翹,像一把把即將出鞘的軍刀,一副弓在弦上、居高臨下,準備撲殺的架式。」這是《狼圖騰》一書中對於蒙古草原狼一幕描述。

二○○二年,是吉小安布局國際化的一年。他來到台灣,並開始挖角百貨業的零售人才到華聯。二○○五年,吉小安與當時擔任新光三越百貨總經理吳昕達,有了第一次接觸。

溫雅如駒的吳昕達

當 時三十七歲、充滿幹勁的吳昕達,才剛接掌新光三越兵符不到一年,是台灣三大連鎖百貨系統裡最年輕的總經理,他對領導新光三越走向世界的志氣,全寫在臉上。 吳昕達得意領著吉小安參觀他一筆、一線、一石、一樑建構的新光三越,當吉小安來到新光三越台南西門店時,他心動的對吳昕達說,就用台南西門店做藍本,到北 京來蓋個更大的精品百貨公司吧!雙方很快在二○○六年正式簽約成立華聯新光公司。當時,吉小安還讚美吳昕達是「最優秀的合作夥伴!」

名門血統:
留美雙碩士光環 學成後順利接掌家族事業


今 年三十九歲的吳昕達,和吉小安一樣,一九九七年進入人生轉捩點。吉小安在這年從商,而吳昕達則是進入新光三越,擔任父親(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的特別助 理。爾後,在父親刻意給機會栽培下,七年內在台灣蓋了七個百貨賣場,新光三越在台北信義計畫區四家店的建築設計和空間規畫,全出自他的手筆。

身 為新光集團第三代的他,在受教育過程中,長達十四年在美國,這是典型的台灣第二、三代企業家養成過程。他有系出名門的血統,如一匹名駒。他在國中時期就被 父母送出國念書,並取得建築與企管雙碩士,這十四年,從青少年性格養成和價值觀建立階段,都在美國。畢業後,吳昕達曾經和義大利建築師一起工作,規畫設計 醫療院所的建築。他有世界級的眼界,但是,所謂的眼界就是美國的世界觀。

這與蒙古草原狼吉小安,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鬥爭,經歷「三反五反」運動、人民公社年代,迥然不同。

頂著名門學歷,吳昕達回到家族經營的百貨事業後,即在安排好的康莊大道上,奮力競爭奔馳,一如被特別培育做賽馬、有「馬中貴族」美稱的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亦稱Purebred),當槍聲響起,用七十至八十公里超高速競賽,總是比對手更容易先馳得點。

吳 昕達的第一張成績單,是台北信義計畫區第一個據點A8館。這個館在二○○一年納莉颱風來時,差點也遭淹水厄運,最後是一樓前庭比一般樓面高出十公分的設 計,使A8館免除水患之災。新光三越販促部協理洪炳棟回憶,一度建築工人只砌到八公分,認為夠高、又可以省點泥料,但吳昕達很堅持,認為一分都不可少, 「發生問題了,才知道多十公分的堅持,是那麼重要。」 一帆風順:
三年前接任總經理 以美式作風治軍,凡事要求細節


一九九八年,早吳昕達三年進入新光三越的弟弟吳昕陽,接下台中店開店任務。二○○○年開幕後,台中店花不到兩年時間,業績就突破百億元,成了新光三越唯一破百億的金雞母大店,這是弟弟吳昕陽所立下的戰功。

弟弟有戰功,為證明自己在建築以外實力,吳昕達在二○○三年主導與法國法雅客(FNAC)合作案,新光三越只以新台幣三億元,入主拿下法雅客台灣分公司主導權。鮮少與媒體接觸的吳昕達,罕見的笑開懷親自主持記者會,法雅客成為吳昕達跨足經營層面重要代表作。

當 初和法雅客簽約,厚達六百多頁的英文法律文件,因為台灣律師鮮少這種國際化經驗,全是吳昕達一字一句核對、和律師討論過後,才拍板定案的。而法雅客推出全 新會員卡時,有關優惠和會員權益的條文,就經他親自主導,前後來來回回一共改了二十多次才定案。透過法雅客,吳昕達證明:他可以跨上世界的舞台!

吳昕達具有典型建築師性格,對數字很敏感,並且常以邏輯和分析,來解決問題。公司要開會,他總會準備一大疊的投影片外加厚厚一本講義資料。他不只精於建築線條與尺寸數字,連各分店的營業數字,都記得比店長還清楚,只要碰到他巡視店面,就必須專心應對,否則肯定被考倒。

他對事物有近乎完美的堅持與要求,他也用這種態度「治軍」。在二○○四年接任成為新光三越總經理後,舉凡有大型活動舉行時,他會要員工用電腦軟體,鉅細靡遺畫出現場走位圖,製作以每五秒鐘為單位的「活動分鏡表」來掌握活動中所有細節。

對 於北京新光天地,吳昕達認為要做出超越台灣現有百貨公司,打造媲美世界一流都市如倫敦哈洛德(Harrods)、法國拉法葉(Galeries Lafayette)級的百貨公司,因此所有標準門檻,都比台灣要求更嚴格。 台灣幹部每天都被操到深夜兩、三點才下班,隔天八點半就要上工。而事繁如牛毛的吳昕達,甚至連一份DM都要親自校稿,線不能畫歪、圖不能放差,直到滿意才 能出刊,「我們是在建立一個歷史地標!」吳昕達這麼傳遞他的信念。

吳昕達所受的美式教育,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訓練,在歐美及台灣等正規市場打仗,看不出不足之處;但一到了大陸市場,有如馴育賽馬被放置在沒有白線、不守規則的大沼澤競技時,生存能力,面臨極大考驗!

重摔一跤:
太直率、缺人脈 不懂大陸市場規則,登陸受挫


在 大陸,他那嚴格又直率、對事不對人的單純個性,卻因為沒有建立人脈、不了解大陸規矩,甚至不小心擋人財路,得罪別人。八月十六日在北京召開的華聯新光公司 董事會,雙方曾對部分工程款問題有歧見與爭執,中方高度懷疑,台籍幹部收受回扣。吳昕達卻認為公事在會議上可以解決,一點也沒有危機防備意識。他也沒料 到,這會讓他被留置大陸六天回不了台灣。

吳昕達九月一日歷險歸來,前去接機的新光三越老臣透露,吳昕達從北京回來當天,人明顯憔悴消瘦許多,以往談起北京新光天地就會燦爛發亮的眼神,也黯淡下來。

吳昕達雖然在名校受過正統的MBA教育,在學院中被訓練如何當一位傑出的執行長。但是,進入沼澤區,這套是不管用。叢林沼澤,有不同的生態,產生富翁的邏輯全然不同。

事 實上,吳昕達和多數台灣企業家第二代或第三代一樣,都是這樣被培育養成的:他們通常比一般人多一本美國護照,國小或國中時期就被送往國外念書,以培養國際 視野和英文能力,並取得歐美名校的學位。回國後,二、三十歲就擔任家族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特助,準備接班。新光集團、中信集團等第三代,成長模式都一 樣。 基本上,他們的養成過程,就像養蘭花一樣。照顧他們的溫室,溫度和溼度都被控制得很好,連「困境」都是刻意創造出來的。

現在常駐上海的旺旺控股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有非常另類的見解:「學歷無用論」。蔡衍明年輕時在街頭成長,因此,兩個兒子高中畢業就不再升學,即跟在老爸身邊,直接在大陸市場歷練。去年八月,他接受本刊專訪時曾有這樣的對話:

讓 孩子一生下來就含金湯匙適合嗎?「所以啊,我給他缺陷,高中畢業後,書就不讓他們讀了。你每一樣都有,不就太過優越感了?」只有國中畢業的蔡衍明用人不講 求學歷,「念書能學幾分?」這位富家子弟,從小的知識竟來自蹺課看電影、街頭,草莽性格的他當了董事長,但是嘴裡總不時蹦出三字經,他的體悟是:「在街頭 一年,比讀書讀三年看得還多!」

他是一隻沒讀過書的「街頭鬥犬」,懂得街頭生存學,如今在中國大陸創造出世界最大的米果版圖。他是台灣商人在中國大陸的奇葩。他的成功,這是MBA沒教的一門課。

在大中國,蒙古草原狼當然懂得這門課,因為,這是他的地盤。沼澤與叢林,有其生態秩序,險惡之處,也總有絕大機會。這是外來者,總看不懂之處。

歐美名駒,雖然血統高貴,系出名門,但是進入沼澤區,就陷入進退維谷的泥淖。中國市場學,該修的學分,還很多。
> 回上一頁

郭台銘一小時捐一百五十億的內幕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3 期
作者:胡釗維
病床數擴編為原來2倍大,台大醫院公館院區是郭台銘進軍醫療產業的第一步。
郭台銘捐出百億,但這不只是一筆捐款,他還要用鴻海量大思維,顛覆醫療產業。

九月四日上午十一點半,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現身台大校園,宣布將捐贈台大一百五十億元,設立癌症醫學中心。

台灣首富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一舉打敗花旗前任執行長魏爾(Sanford Weill),今年捐給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十二億八千萬元)。這是全球有史以來,單一企業對醫學院最大的一筆捐贈。

這份高達一百五十億元的捐贈,其中的一百億元,將興建達五百個病床規模的台大醫院癌症醫學中心,以及國內第一家質子中心;另外的五十億元,則由郭台銘創辦的永齡基金會與台大共同針對高端設備醫療、幹細胞移植、預防醫學與醫學工程四個項目進行合作。

事實上,這個構想是緣自台大。今年三月,負責該案的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向永齡基金會提出,是否能以BLT(編按:建後回租)模式,共同在台大醫院公館院區興建癌症醫學中心與質子中心,然而,該提案歷經將近半年,卻始終未能定案。

決策很鴻海:半年前提案 談一小時就拍板定案

直到八月二十日,在郭台銘的家中,永齡基金會醫療團隊執行長吳啟誠,向郭台銘提出與台大醫院合作一案,七月份才慟失弟弟的郭台銘,當場決定立刻親往台大洽談。

台灣首富與台灣百年學院的第一次接觸,就在兩小時後展開。郭台銘率領七人組成的永齡基金會醫療團隊,親赴台大校長李嗣涔辦公室,台大也立刻組成大陣仗,包括副校長湯明哲、總務長洪宏基、醫學院院長林芳郁,與最初提出該構想的蔡克嵩全數到齊。

精神很鴻海:只有一個堅持 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雙 方會談僅一個小時,該捐贈案即拍板通過。據指出,郭台銘有感於妻子林淑如與弟弟郭台成因為罹癌相繼過世,早有與台大合作的想法,但他只有一個堅持,要做就 要做最好的!因此,達五百個病床規模的台大醫院癌症醫學中心,可望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廣東中山腫瘤醫院的第二大專業癌症醫院,其規模大約是國內現有最大癌 症醫院──和信醫院的近兩倍。

這項捐贈不只金額驚人,還有兩大特色。

創舉一:捐出管理長才 台大開規格,鴻海負責採買

首先,郭台銘不只捐錢,還捐鴻海的管理長才。在雙方的合作模式中,包括興建醫院與採購設備部分,是由台大開規格,交由鴻海負責採買。鴻海一向長於降低成本,憑其已超過二十年的蓋廠經驗,以及全球化採購管理模式,勢必能將一百五十億元的預算充分利用。

一 位醫界人士即指出,過去常有人說,「捐錢給台大,等於害死台大。」原因是,台大是公家單位,專長在於研發與醫療,對管理並不擅長,一旦大筆預算入庫,可能 引發許多問題。尤其,五百個病床規模的醫療中心,除必須引進各科醫生,還得吸引國外癌症患者,因此,若非擁有全球管理經驗者,實難在短時間內讓醫院步上軌 道,甚至獲利,據瞭解,永齡基金會現有的醫療團隊,將會是鴻海協助該醫院管理的生力軍。

創舉二:盈餘完全公用 投入研發、公益、激勵醫護

第 二大意義在於,這項捐贈的營運模式雖然強調要有成本概念、成立利潤中心,但郭台銘破除一般人對於財團興建醫院都是為了營利與避稅印象。郭台銘說,將來醫院 若有盈餘,必須將盈餘全數用在資助研發與人才培育、慈善捐款與公益活動,以及醫護相關人員的激勵制度三項。這裡,沒有一毛錢回到鴻海或郭家私人口袋。

不 過,其中郭台銘提出必須設計醫療人員的激勵制度,這種胡蘿蔔做法對鴻海來說雖習以為常,但對台大醫院原來的獎勵制度勢將產生巨大衝擊,未來恐將有一番折 衝。 再從大環境看,國內醫療體系長期處於供需不均狀況,醫療資源不足,從業人員士氣江河日下,導致醫療品質不佳的惡性循環已經成形,郭台銘此舉對嚴酷的醫療環 境等於打了一劑強心針。

可以想像的是,在兩年內台灣將擁有第一家質子中心,裡頭將有一台造價三十億元的質子儀器與防護外殼。李嗣涔指出,對於設立質子中心,郭台銘相當堅持,原因是,質子治療已被視為治療癌症相當有效的方法,但過去,國內各大醫院礙於經費有限,對於質子中心的投資相當猶豫。

目前,癌症的治療方法以化學治療為大宗,然而,其缺點是,由於化學治療無法完全分辨癌細胞或是正常細胞,因此會造成好、壞細胞都可能受到波及,如此也讓醫師在治療時相當頭疼,因為,理論上,藥品的劑量以及給藥頻率越高,治療的效果會越好,只是,副作用也越強。

相對於以化學治療方式治療癌症,質子治療方式,則能將質子射線直接打在癌細胞上,如此一來,則能讓副作用降到最低,目前質子治療已在血癌上有初步成效,據瞭解,由於郭台成是因患血癌而過世,也讓郭台銘對於設立質子中心相當堅持。

只不過,光是一套質子治療設備,造價就達新台幣二十億元,為避免輻射外洩,在設備外還需再加裝一個抗輻射的外殼,光是這個外殼,就得再花十億元,也由於造價高昂,這套質子治療設備在亞洲不超過十台,郭台銘做善事,出手就堪稱大手筆。

創舉三:補助質子治療、核磁共振收費不到二分之一

難 得的是,郭台銘不只慷慨允諾捐錢設立質子中心,還考量癌症患者無法負擔高昂醫藥費。舉例而言,目前採質子治療癌症的一套療程必須花費近百萬元,郭台銘則提 出,在質子中心開始營運的前三年,只對每位病人收取每套療程三十萬元的收費,差額部分則由永齡基金會全部負責支付,為此,郭台銘另增加十億元捐贈,擔起台 大醫院質子中心前三年可能出現的虧損。不只如此,郭台銘要設立的預防醫學中心,更將添購超過二十部核磁共振儀器(MRI),每部造價將近五千萬元。在國 內,目前居領先群的和信醫院也不過擁有三台核磁共振儀器。

此外,郭台銘還訂出每次不超過五千元的核磁共振療程收費標準,相較於目前的一萬二千元費用,這個收費可說是平民價格。根據瞭解,低廉的收費,勢必需要用大量來支撐,這部分也將引進鴻海最擅長的產業規模經濟模式。

過 去,由於進行核磁共振療程的花費高昂,因此,多半只有已確定罹患癌症的病人才肯自掏腰包。而郭台銘要在預防醫學中心內添購該儀器,目的則是希望,讓國內有 癌症家族病史者,都能透過該療程提前發現是否已罹癌。一位醫界人士即指出,癌症治療是越早發現越好,尤其高危險群更應經常檢查,若能有一般人負擔得起的檢 查費用,則國內癌症治癒率至少能提高兩成。

高達一百五十億元的捐贈金額,郭台銘只花一個小時即拍板定案,效率之高正如鴻海軍團向來的作戰速度。

他說,「過去五年,我每天都在fighting cancer(抵抗癌症),癌症雖讓我失去兩位至親,但也讓我得到許多寶貴經驗。」也因此,台大找上郭台銘是有備而來,郭台銘則是有感而作,因此一拍而成。

未來基地,差點變榮總分院

位於基隆路三段一百五十五巷的台大醫院公館院區,未來將成為郭台銘打造亞洲最大癌症中心用地。這裡雖然掛著醫院的招牌,卻因緊鄰學生宿舍和台大農場,常被人誤以為是台大校舍。

這塊地的歷史很有趣。它可是八年前,由台大前校長陳維昭綁著白布條,率領兩、三百名台大學生靜坐,向國防部抗議而要回來的校地。

早 在民國五十年代,國防部為照顧榮眷,向台大借用校地興建八一七醫院。但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底,八一七醫院裁撤,國防部卻未將此地歸還台大,打算將其改為榮總 分院,台大校方在兩天前才接獲通知。當時台大的學生平均用地在國立大學倒數第一名,因此台大緊急召開記者會抗議。七月一日傍晚,榮總預定進駐當日,當時校 長陳維昭、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都高舉白布條,激情高喊「捍衛校地、榮總滾蛋」。

舟山路校區和八一七醫院,都是在陳維昭手上收回來的校地, 特別是八一七醫院更是他在任上的最後一役,對手則是態度強硬的國防部。一個月的協調過程,甚至連行政院都介入,最後台大校方才從泛黃蒙塵的公文檔案裡,找 到民國四十二年由前行政院長陳誠簽署的公文,言明假設國防部不用此地,必須將地歸還台大,才順利要到手。現在的公館院區則專攻乳癌和呼吸道疾病。(文●曾 如瑩)

Thursday, July 19, 2007

減刑後遺症漸浮現 恐爆「黑」潮

大減刑後遺症逐漸浮現,出獄人吸毒、暴斃、找警察尋仇等事件相繼發生,檢警最擔憂的是後續「混亂期」的來臨,當出獄人不被家人、社會所接受,又無經濟來源,恐會再度犯案;檢警呼籲出獄人家人接納他們,讓他們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減刑首日釋放的一萬餘人,吸毒者幾佔半數,有人施打毒品過量暴斃,部分家屬竟說「死了最好」;另有精神病患、愛滋病患者,部分家屬避之唯恐不及。

檢警指出,民國七十七年、八十年兩次大減刑時經濟繁榮、工作多,出獄後經濟壓力小,很快就能融入社會;反觀現今經濟蕭條,連一般人找工作都不容易,何況有前科的出獄人。

台中地檢署檢察長張斗輝表示,檢方除追蹤吸毒犯、精神病患者、AIDS患者的動向,還要協助戒毒及診治,動員更生保護會各地分會為出獄人找工作,讓他們有工作維生。

檢警最擔憂的是出獄人不被家人所接納,任由「自生自滅」,出獄人恐因此再度犯案,警方面對減刑可能引發治安混亂,把再犯率高的吸毒者列為訪查對象,研擬治安人口監管查察、特種場所臨檢及擴大臨檢等對策,各派出所同步加強盤查犯罪熱區,遏阻再犯。

勘驗光碟 雙方攻防惹火審判長

台北地院上午審理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特別費案,馬英九出庭時,受到支持民眾熱烈歡迎。
記者屠惠剛/攝影

前 台北市長馬英九特別費案爆發檢察官製作證人筆錄不實事件,檢方上午在庭訊中反撲,北檢公訴組主任檢察官黃惠敏不滿辯護律師在法庭外發布新聞,表達嚴重抗 議,黃在法庭中並拉高分貝指責律師,惹火了審判長蔡守訓,當庭制止黃惠敏發言,表示檢方如要抗議,待離開法庭外再召開記者會,不要在法庭內浪費大家的時 間,蔡守訓說,在法庭外雙方都有言論自由,但由雙方各自負責。

審判長蔡守訓在中午結束2位證人交互詰問後,當庭詢問蒞庭公訴檢察官是否勘驗,檢察官以錄音內容與筆錄「沒有出入」為由,當庭拒絕勘驗,不過,合議庭決定按照庭期排定時間進行,於下周一下午勘驗筆錄。

中午庭訊時,由於公訴檢察官並未對審判長提問是否同意勘驗表示看法,蔡守訓不悅的問到底要,還是不要,檢方認為,證人筆錄與錄音光碟內容「沒有出入」為 由,拒絕勘驗,合議庭問了辯護律師看法後,仍決定依照合議庭原先排定的庭期進行,於本月23日下午2時30分,當庭勘驗偵訊筆錄。

主任檢察官黃惠敏中午當庭提出三點理由:一是怒批辯方律師認為今早「只」傳廖鯉和林秀風兩名證人,法庭應有時間勘驗光碟,「完全是自私的思維」,根本不知下午還有余文的案子要審。

二是檢方一直尊重法庭,從未在法庭外主動發布過本案任何新聞,認為法庭將光碟交給辯方律師是要節省審理時間,律師雖有閱卷和檢視證據的權利,但光碟譯文都被報章整篇登載,是辯方忽視本身的權利。

三是像吳麗洳筆錄第20頁所載,吳都認不違背其本意,與檢方並不爭執,檢方認為沒有勘驗光碟的必要。

黃惠敏高分貝說完,當庭要求蔡守訓使訴訟指揮權,口頭約束辯方律師;蔡反問要如何約束應具體指出。沒想到,黃惠敏再次拉高音量,請審判長依刑事訴訟法33條行使訴訟指揮權口頭約束對方,「有那麼難嗎?」

蔡守訓臉色難看,要求檢辯雙方各依其職權行事,即未再多言,法庭氣氛一度沈重,連馬英九也愣在現場。

禁藥豬》7460公噸 未檢驗流入市面

驚覺去年十月起,即開始禁用瘦肉精,衛生署趕緊回頭查從美國進口的豬肉,從去年10月至今年6月,總共有7460公噸進口,未經檢驗流入市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強調,未來一定會加強管理。

謝定宏強調,這一次被查到有瘦肉精的翊貴興業有5.2公噸是合格的,其中只有1.3公噸有瘦肉精。而碁富以一批的名義進口,一批就有23.59公噸,因此 只要抽查的肉品有瘦肉精,就會視同整批都有瘦肉精。這一批豬肉本來將流向何處?衛生署指出,根據碁富的回報,絕大部分是供應給麥當勞。

為了了解在新公告之後,到底有多少瘦肉精豬肉流入市面,衛生署查閱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的美國進口豬肉,發現共有7460公噸進口。至於流向已經難查,恐怕都已經進了民眾肚子裡。

謝定宏說,12批美國豬肉中有2批有瘦肉精,並不是每批都有,因此不能直接推論,過去進口的美國豬肉都有瘦肉精,但是既然發現風險之後,衛生署一定會做好風險管理,加強查核,希望民眾不要過度憂心。

【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進口商碁富食品主要供應給速食店漢堡王和麥當勞,以及多家早餐店業者,漢堡王和麥當勞皆表示,只要商品合格會持續合作,而摩斯漢堡則表示,從未使用碁富所提供的肉品。碁富食品公司則發出聲明稿表示,所使用的豬肉產品原料,全來自國內CAS工廠,但卻不願進一步說明。

麥當勞表示,豬肉品的供應商來自國內外,其中包括碁富食品公司,但所有肉品全通過台灣CAS優良肉品認證,以及美國FDA食品衛生安全認證,消費者可以安 心使用,日後仍會持續與碁富食品合作。漢堡王指出,店內主力商品以牛肉漢堡與烤雞漢堡為主,並無豬肉漢堡,目前漢堡王主要向碁富公司採購熟培根,使用於早 餐,用量當少,只要商品符合CAS認證就會持續合作。摩斯漢堡和肯德基則表示,從未使用碁富食品所提供的任何肉品。

Sunday, May 13, 2007

3 bad reasons to buy a home

Yes, we've all heard the reasons that everyone will benefit from homeownership. Here's why that's not necessarily so.
By Liz Pulliam Weston

Fear stampeded a lot of people into buying a home during the recent real estate boom. Now we're seeing the even more fearsome fallout.

People who were terrified about being priced ou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re now horrified by their ever-rising mortgage payments. People who were afraid of missing out on the "easy money" of home-price appreciation are now anxiously realizing that what goes up can also come down.

Foreclosures are spiking. Sales and prices are stalling. Lenders are finally tightening up ridiculously loose lending standards, just at the point where many people are realizing they can't afford the mortgage they have and desperately need a new one.

Despite all of this, I still hear from people who are pressuring themselves into buying a house even when it's not something they necessarily want or need.

It's a fact that homeownership is a great way for most people to build wealth over time. But that doesn't mean everyone should be a homeowner. It's a bigger commitment and more expensive than most first-time buyers ever realize. You should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you're getting into before you commit to 30 years of payments -- and you shouldn't let any of the following popular legends guide your decision.

'It's a good investment'

Sometimes yes, sometimes no.

Nationally, home prices rose 50% between 2000 and 2005, and in more than 30 cities -- including San Diego, Los Angeles, Miami and Washington, D.C. -- prices doubled.

But that's not the norm. In the 30 prior years, from 1969 to 1999, the average appreciation for homes exceeded the inflation rate by a little more than 1 percentage point. Compare that to stocks, which bested inflation by 7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appreciation isn't a given, as homeowners in Detroit, Santa Barbara, Calif., and Kokomo, Ind., are learning.

So far, the price declines have been pretty mild. Let's hope we don't see a repeat of the real estate recessions that gripped Boston, Dallas, Houston, Anchorage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fter dropping more than 20% in the 1990s, for example, Los Angeles home prices took almost 10 years to regain their peak, says real estate expert John Karevoll, an analyst with DataQuick Information Systems. Anyone who lived here during that time knows people who were upside down -- owing a bigger mortgage than the home could be sold for. Thousands of people simply walked away from houses they couldn't sell, trashing their credit ratings in the process. Lenders slashed the prices on foreclosed homes to get rid of their burgeoning inventories, which further drove down property values. It was an ugly cycle that, once started, was hard to stop.

Even when prices are perking along normally, though, your home may benefit your bottom line less than you think. Home-price appreciation figures don'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siderable amounts homeowners shell out along the wa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ce estimated a typical homeowner over 30 years would pay nearly four times the house's purchase price in maintenance, repairs and improvements.

A home is primarily a place to live. Its value as an investment is secondary and certainly is no replacement for a well-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stocks and bonds.

'I'm tired of throwing away money on rent'

Normally, renting is cheaper than owning. But in some cities, soaring real estate prices have made renting so much cheaper that it's getting really tough to make the case for becoming a homeowner.

For many people, the choice is between renting an affordable place in a good neighborhood and straining to buy either a less desirable place or one that requires a tortuous commute.

And as we're seeing, many people stretched themselves way too far to buy houses. They opted for adjustable mortgages or loans with exotic terms; what initially seemed like reasonable payments suddenly spiked, throwing financial lives into chao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current high delinquency rate.

You're not really throwing money away when you send a check to your landlord, anyway. You're exchanging it for a place to live. You're also getting flexibility and freedom -- things you sacrifice when you buy a home.

When you're a renter, it's the landlord, not you, who is generally responsible for maintenance, repairs and the toilet that blows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f the neighborhood should start to slide, or you get or lose a job, you can up and move, often with just a few weeks' notice.

It's true that you may have to deal with rising rents and recalcitrant landlords. Homeowners, however, are often stuck with rising taxes and maintenance costs, as well as recalcitrant neighbors.

Moving is never fun, but moving when you own a home is an expensive, time-consuming process. Finding a buyer can take months in all but the hottest markets, and you should figure selling costs will eat up about 10% of your home's value, once you add agent commissions and moving expenses. On a $250,000 home sale, that's like piling up $25,000 in cash and setting fire to it -- that much of your equity is gone for good.

In other words, homeownership is more like marriage; renting is more like living together. Make sure you're ready to be wedded to a house before you propose to leave behind life as a renter.

'I need the tax deduction'

Buying a house just for the mortgage break would be like giving somebody a buck just to get 35 cents or less in return.

That's because your write-off is limited to your tax bracket. If you're in the top federal tax bracket, every dollar you pay in mortgage interest only saves you 35 cents in taxes. Most people get even less, since they're in the 25% or lower tax brackets.

Don't misunderstand -- the tax break is nice, and you need somewhere to live. But you should make sure you can really afford to own a home before you take the plunge.

Remember that many of the real costs of owning a home aren't deductible. Uncle Sam won't give you a break for insurance, repairs or maintenance, for example -- and those costs can really add up.